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123,而4啄其肉。蚌合而56。鷸曰:「今日不7,明日不雨,即有8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9,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10漁者11得而12擒之。

導賞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在爭執中,雙方各不相讓,就可能兩敗俱傷,並讓第三者從中得益。
燕國的使者蘇代,跟趙王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河蚌正張開貝殼曬太陽,鷸乘機來啄食牠的肉,河蚌立刻把貝殼合起來,拑住了鷸的長嘴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這兒很快便會有一隻死蚌了。」蚌回敬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這兒很快就會有一隻死鷸了。」牠們誰也不肯讓步,結果漁夫走過來把牠們一起捉去了。
這一節文字雖然簡短,但故事完整,寓意深刻。文中鷸蚌的對話形象非常生動,鷸說:「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回敬說:「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用語句式完全一樣,但內容針鋒相對,生動地勾勒出牠們兩個寸步不讓的態度。
鷸和蚌雙方意氣用事,都以為自己最終會得到勝利,結果卻是兩敗俱傷,這則寓言就是以此規勸人們汲取此一教訓,不要作「鷸蚌相爭」的事。蘇代說完這個故事,便勸趙王說:「現在貴國準備進攻燕國,如果戰端一開,相持不下,強大的秦國必會像漁夫那樣,把燕、趙兩國一起吞掉。」趙王聽了,覺得蘇代說得有理,於是取消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鷸蚌相爭」,亦作「鷸蚌相持」,常與「漁人得利」連用,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

查閱次數:939
資料來源:
朗讀: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文)、李婉華(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戰國策》

《戰國策》又名《國策》、《短長》,傳為漢初蒯通所作。蒯通原名蒯徹,作「通」,蓋避武帝諱改。通長於時論。西漢劉向將原書編訂後定名《戰國策》。此書是戰國時代的史料彙編,其中記載縱橫策士論辯游說之辭尤多。

《戰國策》三十三篇,以國分類,各自成策,計有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國。所記自周貞定王十六年(西元前四五三)三家分晉時起,迄於秦二世皇帝元年(西元前二〇九)楚漢起事止,凡二百四十五年,所記列國政治、軍事和外交大事均可補正史之不足。

查閱次數:2484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秦國常常依靠強大的國力,侵略別的國家,其他各國也常常互相攻伐。一年,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國聽到風聲後,急忙派說客蘇代到趙國說情,勸趙國休兵。蘇代到了趙國後,就對趙王說了「鷸蚌相爭」的故事。

資料來源:
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