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鴻門會(節選《項羽本紀》)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1。」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第二天一早,沛公果然帶了百十騎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道:「鄙人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負責河北,鄙人負責河南;想不到竟僥倖先一步進關把秦打垮,能在這裏再和將軍見面。現在。有些小人的讒言,使將軍和鄙人之間有了芥蒂。」項王道:「這是沛公您那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哪能會到這裏來?」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2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范增3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項王便留住沛公一同飲酒;項王項伯同席,向東坐;亞父范增一席,向南坐;沛公一席,向北坐;張良一席,向西陪坐。范增不斷地看項王,曾幾次舉起自己所配的玉玦來向他示意。無奈項王只是裝做沒見。急得范增沒法,索性出去找項莊,悄悄囑咐說:「君王這個人沒有決斷。現在您進去,假意上前敬酒;致敬之後,要求舞劍助興,就勢在座位上把沛公殺了;不然,您們將來便都只有做人家的俘虜了!」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項莊就進來致敬,致敬完畢說:「君王今天在部隊裏歡宴沛公,一點取樂的玩藝兒也沒有,小將願來舞劍,以助酒興。」項王點頭說好;項莊便拔劍舞將起來;項伯也隨着起來加入舞劍,常用身子掩護沛公,使項莊不便下手。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4。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
於是張良溜出軍門去找樊噲。樊噲說:「現在事情怎麼樣了?」張良道:「很緊急!現在項莊正在舞劍,目的只在對付沛公。」樊噲說:「太緊急了!咱就進去,和他一塊兒死!」說着就帶着寶劍拿着盾牌,直闖軍門。交戟的衛士正想攔阻,被樊噲側着盾牌一撞一個,齊跌個嘴搶地。
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眦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驂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巵酒。」則與斗巵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眦盡裂5。項王按劍而6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驂乘7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巵酒。」則與斗巵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8。」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於是掀帷而入,站在張良坐席後面,鼓着一雙大眼釘住項王,頭髮上指,眼眶都裂開了。項王按着劍柄跪起身來;說:「你幹什麼的?」張良說:「這位便是沛公的侍衛長叫做樊噲的便是。」項王說:「是壯士!賞他一巵酒!」於是左右滿滿斟了一大巵酒給他;樊噲當即拜謝,起身接過,一飲而盡。項王又說:「賞他一隻豬肘!」於是左右給了他一隻生豬肘。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樊噲把盾牌放在地上,豬肘放在盾牌上,拔劍切肉大嚼起來。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道:「臣死都不怕,喝點酒算得什麼?過一秦王像虎狼般狠毒,殺人不怕手酸,罰人不要罪狀;弄得天下一齊反對。懷王和將士相約:『誰先打進咸陽,誰便做關中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如今沛公先打垮暴秦,進入咸陽,毫毛不敢沾染,關閉宮室,駐紥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派兵守關,只是防備別的强盜出入,和非常事變發生。像這樣勞苦功高,不但沒有封侯賜爵,反而聽信小人挑撥,要把這樣有功的人殺掉,這是亡國的秦王第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該這樣。」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9召沛公。
項王無答對,只說:「坐!」樊噲順便坐在張良旁邊。過了一會,沛公託詞上厠所,招了樊噲出去。沛公出去以後,項王派都尉陳平找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爲我獻之。」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爲我獻之。」
「我出來還沒告辭呢,怎麼辦?」沛公說。樊噲答道:「『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現在人家是刀,是砧皮;我們是魚,是肉;還告的什麼辭?」於是就決定不辭而別,叫張良留在這兒答謝。張良問道:「大王這次帶了什麼禮物來?」沛公說:「我帶來一雙白璧,打算送給漢王;一雙玉斗,打算送給亞公;正趕上他發怒,我沒敢獻,就請你替我給他們吧!」
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10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張良說:「是。」這時,項王軍在鴻門,沛公軍在霸上,相隔四十里。沛公留下軍騎,丟下乘馬,和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四人,帶着劍盾步行,從驪山下面抄小路,穿過芷陽。臨行沛公叮屬張良說:「打這條路到我軍,不過二十里;您約莫我已到達,然後再進去!」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11,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果然,張良默計沛公一行約已到達軍中才進去道謝。他說:「沛公喝醉了,不能告辭,特地叫臣張良代表,拿自璧一雙,敬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敬獻大將軍足下。」項王說:「沛公在哪裏?」張良答道:「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已自丟了車騎,隻身脫走;已經回到軍中了。」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12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王接過白璧,放在几上。亞公接過王斗,卻放在地上,拔出寶劍斫破;忿忿地說:「唉!渾小子不懂厲害!將來奪項王天下的,定是沛公;我們現在就要被他俘虜了!」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沛公到了軍中,立即把曹無傷殺了。

導賞

秦始皇統一天下,奉行法家的中央集權,禁止其他學說的流傳,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的思想學說遏然而止。秦朝國祚短暫,民不聊生,說不上有些甚麼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到了漢朝的大一統時代,才有機會讓讀書人致力寫作。漢代雖然較秦代安定,可是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就跟秦代一樣拑制學術思想的發展。上層社會的讀書人都致力鑽研儒家經學和寫作歌頌盛世的「漢賦」,像先秦時代有精闢言論的哲理散文已沒有市場。「漢賦」是漢代的正統代表文類,但有深刻意義的很少,對後世的影響不大。另一方面,一種非主流的文類在這時代大放異彩,就是歷史散文。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着重把發生過的事記錄下來,有專責記錄的人員,像《春秋》就是經孔子整理的春秋時代史書。漢代是春秋戰國幾百年亂世之後的正式大一統時代,當然要有具規模的歷史整理工程。這種工作由專門任命的人員擔任,並非一般讀書人可以隨便去做,所以說歷史散文是「非主流文類」。
漢代最著名的史書是司馬遷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朝任太史令。司馬談有志效法孔子編訂《春秋》,並由遠古的傳說時代開始。司馬遷自小跟隨父親,協助他編寫史書,有機會在皇家圖書館博覽群書,並遊歷各地搜集資料。經數十年編成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共有一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以人物傳記為主。
這裏選讀的《鴻門會》出自《史記.項羽本記》。《史記》中的「本紀」記載帝皇事跡,全部只有十二篇,而項羽就佔了其中一篇。項羽雖曾稱王,但並未建立真正的皇朝,五年間便已兵敗身死;但司馬遷把他的事跡放在本紀,是把他的身份等同帝皇。這可能因為秦亡以後,漢朝未立這段時間,真正代秦而號令天下者是項羽,他自號西楚霸王,且分封十八諸侯。司馬遷說:「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觀點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給實際統治者一個應得的地位。
秦代末年,各地諸侯豪傑並起。陳勝、吳廣死後,以楚將項氏大軍聲勢最浩大,他們擁立楚懷王的孫兒為帝,打着滅秦的旗號。他們向西推進,懷王與眾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鉅鹿之戰」一役,項羽大敗秦軍,聲威大振,卻聽到劉邦比他更早先入咸陽,大怒之下率領四十萬大軍攻入關中。當時劉邦的兵力只有十萬,明顯跟項羽強弱懸殊,只得退守霸上,並預備向項羽謝罪。《鴻門會》寫的就是劉邦到鴻門見項羽一段故事。這段事跡雖短,但可說是項羽和劉邦一生的關鍵時刻。原本項羽的謀臣范增向項羽進言,一定要借此機會除掉劉邦,但因項羽的「婦人之仁」,致放虎歸山,劉邦得以在關中穩定自己的勢力,日後更能與項羽爭雄。
《鴻門會》描寫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很生動,除了兩位主角,還有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等主要人物,並以大量的人物對話交代情節及營造氣氛。篇章開頭寫劉邦帶了百多個隨從到鴻門,向項羽解釋自己無意奪取咸陽稱王,只是小人造謠才會使項羽誤會。項羽留劉邦宴飲,危機四伏的「鴻門會」隨即開始。范增一開始已多次向項羽使眼色,示意他要把握時機殺死劉邦,但項羽遲遲沒有行動。范增不得已出外召項莊入內,要他到席前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這就是諺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出處。更戲劇性的是項營另一人項伯同時起舞,並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不能傷害劉邦。這段寫動作的字眼不多,只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幾句。全段主要用對話來交代范增的刺殺計劃,短短百多字,便描寫了一段劍拔弩張而戲劇性强的情節。
項伯本是項羽一方的人,為甚麼竟會保護劉邦?原來是因為張良對他有恩,他保護劉邦是為了報答張良。《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下邳居住時,項伯曾因殺人投奔張良避匿,所以項伯視張良為恩人。不過,項伯的掩護畢竟只能抵擋一時,未能使劉邦完全脫險,因此張良跑到軍門去找樊噲幫忙。樊噲是劉邦心腹大將,本來賣狗肉維生,與劉邦一齊起義,「仗義每多屠狗輩」一句就是出自樊噲這個人物。《鴻門會》寫樊噲衝入席間營救劉邦一段尤其精彩,人物的動作、現場的氣氛刻劃得十分細緻。
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帳內,打倒衞士衝到席間,瞪大眼睛怒視項羽,非常勇猛。這裏寫項羽「按劍而跽」,「跽」(長跪)原本是恭敬的動作,但此處卻非此意。我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今日本人仍保留這習慣),欲站起則膝要先着地如跪。項羽見樊噲舉動不尋常,恐遭暗算,所以一面按住劍柄作應鬥準備,一面又作起立準備。項羽本已準備隨時有一番廝殺,但他可能覺得樊噲很有英雄氣概,於是賞他酒肉。樊噲立飲斗酒,生啖豬肩,更顯豪邁,使項羽有「識英雄重英雄」之意。項羽再賜酒時,樊噲說出一番大義凜然的話,為劉邦開脫。他說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麻,因此天下都背叛他。懷王與諸將相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但並不敢居功,「封閉宮室,還軍霸上」,等待項王前來,遣將守關只為防盜。這樣看來,沛公是勞苦功高,項王不給予封侯獎賞,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想誅殺有功之人,就有如滅亡的秦王一樣不義。當然這番話只是為劉邦開脫的藉口,劉邦退出咸陽,還軍霸上,並不是沒有野心,而是自知兵力遠遜項羽,無法與他爭勝。不過樊噲指項羽「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大概說中了他的要害,怕人心不服。項羽當時雖然「未有以應」,但他賜樊噲坐,緊張的氣氛也得以緩和下來。
劉邦險象橫生,差點喪身項營,此時不敢怠慢,便借如廁逃走,更召樊噲保護。項王遣陳平去找劉邦,劉邦好不容易逃出來,當然不願回到帳中,但又怕項王怪罪。還是樊噲勸他不要拘於禮節,好漢不吃眼前虧,走為上着。於是劉邦與四位大將逃回二十里外的軍營,只留下張良一人向項王解釋。
這時最為難,最後身陷險境的人是張良。張良是《鴻門會》中,樊噲以外的另一個突出人物。張良是助劉邦脫險的最大功臣,在整個鴻門會過程中,張良不單陪侍劉邦左右,且替他運籌帷幄。在鴻門會之前,張良因對項伯有恩,得到他通風報信,知道項羽將對劉邦不利。張良又為劉邦引見,使項伯對劉邦有好感,項伯才會在鴻門會上掩護劉邦,使他免被項莊刺殺。後來張良見形勢不妙,找來樊噲保護劉邦脫險。劉邦借如廁逃走,召樊噲同行保護,卻留下張良,要他負責向項羽解釋,而且要他等自己走遠了,安全回到軍中時才可向項羽報告。這差事有多難可想而知,假如項羽老羞成怒,可能殺了張良來洩憤。而張良卻從容不逼,為劉邦送上禮物,向項羽謝罪,並告訴他劉邦已至軍中,表示項羽即使追趕也沒有用。最後張良也能全身而退,表現了他大智大勇的形象。
《鴻門會》出自《項羽本紀》,主角原是項羽,但篇中正式描寫他的字眼不多,反而寫劉邦較多。但在這有限的描寫中,已可看到項羽某些性格特點,再與劉邦比較,足以看到日後劉成項敗的端倪。
首先是劉邦到鴻門向項羽解釋,當然只是砌詞掩飾自己的爭霸野心。項羽卻相對地沒有機心,竟然隨便說出向自己告密的人是誰。他可能有點相信劉邦的說話,因此即使范增多次暗示和催促,他也遲遲沒有動手誅殺劉邦。最後劉邦不辭而別,他也放過劉邦,並欣然接受劉邦的禮物。從項羽跟樊噲的對答中,可見他非常欣賞豪邁的英雄,但卻沒有審時度勢,輕易放走對自己有最大威脅的人。反觀劉邦並沒有吸引人的英雄形象,他虛與委蛇,要靠人保護,借如廁逃遁,令人覺得有點不濟。但換個角度看,他才是最懂得求存爭霸之道,而且絕不手軟,一伺安全回到軍中,立刻誅殺向項羽告密之人。
司馬遷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借范增之口說出,共有兩次。一次在范增找項莊舞劍時,說:「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最後在張良獻禮物時,范增看到項羽接受禮物並放過劉邦,憤怒地用劍擊破送給他的玉斗,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他說項羽「為人不忍」和「不足與謀」,最後己方的部屬都會成為劉邦的俘虜。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韓信對劉邦說,項羽「見人慈愛恭敬,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但無大決斷,這是「婦人之仁」。范增此處說項羽「為人不忍」,其實隱含韓信之意。他的評價,點出了鴻門會中項羽喪失時機的關鍵所在,也埋下了日後劉成項敗的伏線。
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有不少都寫得很精彩,《鴻門會》的氣氛營造及人物刻劃就很突出。其中豪邁的英雄樊噲、大智大勇的張良、懂得審時度勢,手段圓滑的劉邦、識英雄重英雄,卻有婦人之仁的項羽,形象都非常突出,性格特徵也刻劃得很透徹。這種刻劃人物的手法成為後世小說寫作的楷模。

作者/出處

司馬遷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 (西元前一四五──前八六)。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西漢史學家。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臨終時,命遷承其志撰述《史記》。遷三十八歲時繼任太史令,發憤著述。漢武帝天漢三年(西元前九八),因李陵案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著述《史記》。至武帝征和三年(西元前九〇),始大略就緒。

《史記》是我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始於黃帝,迄於武帝獲麟,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餘萬言,貫通約三千年的史事。

《史記》取材精博,記述詳審,體糸完整,是歷代正史之楷模。在文學價值方面,《史記》的人物刻畫,鮮明生動,行文用語,簡鍊流暢,集先秦散文之大成。自班固至唐宋以來的古文大家,無人不讀《史記》,即使唐以後的傳奇小說以至戲劇題材,都受其影響。歷來為《史記》作注的很多:最通行的有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和司馬貞《史記索隱》,合稱「《史記》三家注」,有南宋黃善夫刻本《史記》(三家注本)傳世。

查閱次數:3150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紀」,依《史記》的體例,原為皇帝的本傳。項羽乃失敗的英雄,並沒正式做到皇帝,何以他的本傳也「本紀」名篇?這乃司馬遷的深心所在,也是他的卓越的史識所在。因為這樣安排,一方面表示:史家的責任,在於忠實表達時代的真相,在於公正衡量這個人物貢獻時代的客觀價值,不該光以成敗論英雄。另一方面:則在推翻暴秦統治的前提下,項羽的功勞並不亞於劉邦;而在戰鬥過程中,既曾受過諸侯的擁戴,又曾正式封拜過諸侯;甚至劉邦的漢王,也是出於他的封拜;把這種人物的本傳叫做「本紀」,一點也不勉强,絲毫也不過份。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