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恥其言1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先生說:「君子以為羞恥的是︰他所說的話超過了實際上他所做的事。」(《憲問》第十四)
子貢問君子。子貢2問君子。
子貢問怎樣才算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3。」(《為政》第二)
先生說:「先實踐他自己想說的話,然後才把他的話正式說出來。」(《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4敏於行。」(《里仁》第四)
先生說:「君子要在言辭上遲鈍,但在行為上卻要敏捷。」(「《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5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
先生說:「君子做事情,基本上在求妥善合理,通過禮制去實踐它,謙遜去推動它,誠信去完成它;這樣才真是君子風度啦!」(《衞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6也,無7也,義之與比8。」(《里仁》第四)
先生說:「君子的處世,態度方面不絕對表示肯定,也不絕對表示否定,全看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做自己決定態度的標準。」(《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9主忠信1011友不如己者;過則勿12改。」(《學而》第一)
先生說:「君子自己不厚重便不威嚴,所得的學問便不堅實;做事情要以忠信為主;別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有過錯別怕改正。」(《學而》第一)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
先生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真本事,倒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衞靈公》第十五)
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13問君子。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先生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便叫做君子了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子曰:「內省不疚14,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先生說:「自己內心檢討,一點沒做過對不住自己良心的事,試問還有甚麼憂愁,甚麼恐懼!」(《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先生說:「君子的路道有三類,我卻沒能辦到呢︰仁厚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恐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
子貢說:「老師正是自己說自己呢。」(《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5。」(《里仁》第四)
先生說:「君子做事只曉得求合理,小人做事只曉得求利益。」(《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上達16,小人下達17。」(《憲問》第十四)
先生說:「君子一天比一天進步,小人一天比一天墮落。」(《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18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
先生說:「君子求的是自己,小人求的是別人。」(《衞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先生說:「君子只促成人家的好事,不宣揚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和這相反。」(《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蕩蕩19,小人長戚戚20。」(《述而》第七)
先生說:「君子坦白平直,小人老是顧慮多端。」(《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懷德21,小人懷土22;君子懷刑23,小人懷惠24。」(《里仁》第四)
先生說:「君子心裏只想怎樣才能增進自己的道德,小人心裏只想怎樣才能安定自己的生活;君子心裏只想別自己觸犯國家的刑法,小人心裏只想到自己佔別人的便宜。」(《里仁》第四)

導賞

孔子既然以道德實踐為中心,而建立了仁義的統系;當然他有對理想人格一面的主張。因此他常常說到有德之人應該如何。這便是他對「君子」的理論。本來「君子」是指貴族而言,孔子用「君子」指有德之人,這是一個詞意上的改變;但有時孔子仍然是用舊義。又因為孔子是以理想人格統攝政治理想的;認為有位者應該有德,所以「君子」的新舊二義,在孔子的話裏就不作分別。這是我們應當明白的。
孔子論君子,大抵都是就「如理去私」講;「如理」是自己的道德心的事,所以時常說到不溺於外的道理;所以有求諸己,不病人之不己知,以及不憂不懼的心境等等。雖然《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不同的話說得很多,但中心只是「成德」,只是「如理去私」。不過有時就一點強調,有時總說而已。
本文共十五則。第一與第二,皆就實踐說;強調「成德」不在空言。第三「訥於言而敏於行」也是就言行相比而論。說得更明白。
第四、「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是關鍵性的話;這是仁義禮的理論中重要脈絡所在。也是儒學的重要理論。禮包括典章制度和儀節等等,就是生活秩序的總稱。人的生活中必須有一秩序,而秩序以義為本質,反過來講,義通過生活秩序而實現。所以說「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至於「孫」﹙遜﹚與「信」則是技術性的;是就形式上的態度說。
第五、「無適」「無莫」,兩面的蔽執都沒有;只是如理以行,即所謂「義之與比」。這是專就「由義」說。
第六、列舉幾項成德工夫。比較具體,可看作實踐中的項目。
第七、專就「成己」──全在自己精準說;提醒人應該破除毀譽念。
第八是與司馬牛的問答。孔子在這裏更進一步說明人只能就自己是否如理盡分着眼,不能管成敗毀譽;只要自己如理盡分,自己省察自己,無所虧欠;那麼自然就不憂不懼。而能夠如此,便是成德之人。這裏也是儒家「成德」的具體工夫。
第九、孔子就仁智勇三者說君子之道,也是成德的三面;又作謙辭,自歎沒做到;但子貢知道孔子所說的正是自己已經體驗到的。
第十、以義利對比而說;這是最早的關於「義利之辨」的理論。
第十一、大旨與第十同。
第十二、明說「求諸己」之義。「成德」是要自己事事如理,因此只看自己心念行事對不對,不問外面如何。這也就是「盡分」的態度。
第十三、就君子對人的態度講,君子要幫助別人「成德」。不能敷衍應付以成人之惡。
第十四、就心境講,君子盡分如理、自然坦然;小人則所欲者多,求利得而無厭、當然老是不能心安了。按此節君子小人也是就有德無德講,不是就有位無位講。
第十五、這裏有兩種講法,是關於「刑」字的解釋。一種是就刑罰釋刑;懷刑就是敬法之義。另一種講法則是將「刑」字解作模範之意;這在經籍中也是常有的;例如「百辟其刑之」「刑于寡妻」等語中的「刑」字都是如此解;含有正當規範之意,及取法之意。但大旨仍是以義利對比而說。

查閱次數:4004
資料來源:
朗讀:盧健安(粵)、程廣寬(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盧健安(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由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所輯錄,據《漢書・藝文志》所說,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孔子的言行學說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曾做過魯國司寇,其後周遊列國,宣揚「仁政」。晚年編訂《春秋》,整理《詩》、《書》、《易》、《禮》等古代文獻。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論語》的內容,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和品德修養等各方面。文字簡明易曉,是語錄體的典範。其中很多名句,成為後世的格言和成語,對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語言有重大的影響。《論語》通行本有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和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查閱次數:488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文是選集《論語》中所有有關論君子的章節而成,共十五則,各於文下註明所採篇名,故標今題。所謂「君子」,乃指有高度道德修養,或在政治上社會上能成為完善而可為標準的人而言;亦即孔子認為學者應該努力達成的一種理想的人格。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