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耻其言1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先生说:「君子以为羞耻的是︰他所说的话超过了实际上他所做的事。」(《宪问》第十四)
子贡问君子。子贡2问君子。
子贡问怎样才算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3。」(《为政》第二)
先生说:「先实践他自己想说的话,然后才把他的话正式说出来。」(《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4敏于行。」(《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要在言辞上迟钝,但在行为上却要敏捷。」(《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5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做事情,基本上在求妥善合理,通过礼制去实践它,谦逊去推动它,诚信去完成它;这样才真是君子风度啦!」(《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6也,无7也,义之与比8。」(《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的处世,态度方面不绝对表示肯定,也不绝对表示否定,全看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做自己决定态度的标准。」(《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9主忠信1011友不如己者;过则勿12改。」(《学而》第一)
先生说:「君子自己不厚重便不威严,所得的学问便不坚实;做事情要以忠信为主;别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有过错别怕改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真本事,倒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第十五)
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13问君子。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先生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便叫做君子了吗?」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子曰:「内省不疚14,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先生说:「自己内心检讨,一点没做过对不住自己良心的事,试问还有甚么忧愁,甚么恐惧!」(《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先生说:「君子的路道有三类,我却没能办到呢︰仁厚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恐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
子贡说:「老师正是自己说自己呢。」(《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5。」(《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做事只晓得求合理,小人做事只晓得求利益。」(《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上达16,小人下达17。」(《宪问》第十四)
先生说:「君子一天比一天进步,小人一天比一天堕落。」(《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18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求的是自己,小人求的是别人。」(《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先生说:「君子只促成人家的好事,不宣扬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和这相反。」(《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荡荡19,小人长戚戚20。」(《述而》第七)
先生说:「君子坦白平直,小人老是顾虑多端。」(《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怀德21,小人怀土22;君子怀刑23,小人怀惠24。」(《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心里只想怎样才能增进自己的道德,小人心里只想怎样才能安定自己的生活;君子心里只想别自己触犯国家的刑法,小人心里只想到自己占别人的便宜。」(《里仁》第四)

导赏

孔子既然以道德实践为中心,而建立了仁义的统系;当然他有对理想人格一面的主张。因此他常常说到有德之人应该如何。这便是他对「君子」的理论。本来「君子」是指贵族而言,孔子用「君子」指有德之人,这是一个词意上的改变;但有时孔子仍然是用旧义。又因为孔子是以理想人格统摄政治理想的;认为有位者应该有德,所以「君子」的新旧二义,在孔子的话里就不作分别。这是我们应当明白的。
孔子论君子,大抵都是就「如理去私」讲;「如理」是自己的道德心的事,所以时常说到不溺于外的道理;所以有求诸己,不病人之不己知,以及不忧不惧的心境等等。虽然《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不同的话说得很多,但中心只是「成德」,只是「如理去私」。不过有时就一点强调,有时总说而已。
本文共十五则。第一与第二,皆就实践说;强调「成德」不在空言。第三「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是就言行相比而论。说得更明白。
第四、「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是关键性的话;这是仁义礼的理论中重要脉络所在。也是儒学的重要理论。礼包括典章制度和仪节等等,就是生活秩序的总称。人的生活中必须有一秩序,而秩序以义为本质,反过来讲,义通过生活秩序而实现。所以说「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至于「孙」﹙逊﹚与「信」则是技术性的;是就形式上的态度说。
第五、「无适」「无莫」,两面的蔽执都没有;只是如理以行,即所谓「义之与比」。这是专就「由义」说。
第六、列举几项成德工夫。比较具体,可看作实践中的项目。
第七、专就「成己」──全在自己精准说;提醒人应该破除毁誉念。
第八是与司马牛的问答。孔子在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人只能就自己是否如理尽分着眼,不能管成败毁誉;只要自己如理尽分,自己省察自己,无所亏欠;那么自然就不忧不惧。而能够如此,便是成德之人。这里也是儒家「成德」的具体工夫。
第九、孔子就仁智勇三者说君子之道,也是成德的三面;又作谦辞,自叹没做到;但子贡知道孔子所说的正是自己已经体验到的。
第十、以义利对比而说;这是最早的关于「义利之辨」的理论。
第十一、大旨与第十同。
第十二、明说「求诸己」之义。「成德」是要自己事事如理,因此只看自己心念行事对不对,不问外面如何。这也就是「尽分」的态度。
第十三、就君子对人的态度讲,君子要帮助别人「成德」。不能敷衍应付以成人之恶。
第十四、就心境讲,君子尽分如理、自然坦然;小人则所欲者多,求利得而无厌、当然老是不能心安了。按此节君子小人也是就有德无德讲,不是就有位无位讲。
第十五、这里有两种讲法,是关于「刑」字的解释。一种是就刑罚释刑;怀刑就是敬法之义。另一种讲法则是将「刑」字解作模范之意;这在经籍中也是常有的;例如「百辟其刑之」「刑于寡妻」等语中的「刑」字都是如此解;含有正当规范之意,及取法之意。但大旨仍是以义利对比而说。

查阅次数:3866
資料來源:
朗读:卢健安(粤)、程广宽(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卢健安(粵)、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据《汉书・艺文志》所说,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孔子的言行学说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鲁国较强的尼(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曾做过鲁国司寇,其后周游列国,宣扬仁政。 晚年编订《春秋》,整理《诗》、《书》、《易》、《礼》等古代文献。 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 文字简明易晓,是语录体的典范。 其中很多名句,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语言有重大的影响。 《论语》通行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查阅次数:4647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本文是選集《論語》中所有有關論君子的章節而成,共十五則,各於文下註明所採篇名,故標今題。所謂「君子」,乃指有高度道德修養,或在政治上社會上能成為完善而可為標準的人而言;亦即孔子認為學者應該努力達成的一種理想的人格。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