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1
八月秋深季節,狂風大聲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2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3
茅草亂飛過江,散落在對岸的荒郊。飛得高的茅草纏掛在樹木枝梢上,向下飄轉的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忍心當着我面做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他們公然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脣乾口燥也喝止不住,回家拄着柺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4向昏黑。
一會兒風停了,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顏色,深秋天空一片迷濛漸漸昏黑下來。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布衾5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6
布被子蓋了多年,像鐵板似的又冷又硬,孩子睡得不安穩,把被子蹬破了。
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一下雨屋頂漏水,牀頭附近沒有乾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流下來。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7
自從安史之亂我就睡得不好,長夜漫漫屋漏牀濕,怎麼捱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屋,大量庇護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安然不動穩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唉!甚麼時候我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滿意足!

導賞

唐代是中國文治武功都很強盛的年代,中間卻又出現了一場大動亂,使帝國由盛轉衰。這個時代的多采文化生活、動盪政局的歷煉,造就了多位文學大家。要數唐代著名文學家,不得不提與李白齊名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二歲,更多生活在已呈衰敗的唐王朝中。他經歷了天寶年間的權貴弄權和「安史之亂」,看到人民所受的痛苦,寫下很多反映現實的詩篇,有「詩史」之稱,名篇有《兵車行》、「三吏」、「三別」等。杜甫以寫古詩和律詩見長,詩中深刻反映了當時的世情,表現了作為知識份子對動盪世代的感歎,一向為世人所推崇。
杜甫本有志效力朝廷,為民請命,但一直科場失意。到了中年他才得到一個小官,但不久又發生「安史之亂」。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四處流離,後來在四川成都定居過一段日子,也是他創作詩歌最多的時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於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當時杜甫五十歲,居於成都草堂。這首詩從自身着眼,寫自己居所在風中受到蹂躪,活靈活現寫出「屋漏更兼連夜雨」的實況。
當時杜甫的草堂建成不久,結構頗為簡陋。詩歌前十句寫茅屋遇風,屋頂的茅草被大風吹走,四散各處。這陣大風把茅草吹到江的對面,有些高掛到樹上,有些沉到塘坳,是很難取回的了;另一些以為可以拾回,誰料卻被村中頑皮的小童抱走。這個潦倒的詩人,又是生氣,又是着急,但「唇焦口燥呼不得」,顯然是「老無力」的詩人不敵羣童,只得「歸來倚杖自歎息」。那種像被盜賊洗劫的無奈感覺活現紙上。本來小童拾走掉在地上的茅草很平常,但詩人看得如此嚴重,呼小童為「盜賊」,可見不值錢的茅草對困苦的他來說,已是重要的資產。
第二節寫屋頂茅草被「劫」後,又逢連夜大雨,「床頭屋漏無乾處」。八月天氣本來並不冷,但被褥沾濕加上強風,卻是徹骨的寒冷,「雨腳如麻未斷絕」。他自己是「自經喪亂少睡眠」,看着兒子也無法安睡,把殘舊冷似鐵的被衾也蹬破,寧不心酸?
從自己在破屋瑟縮無眠的現實,詩人忽發宏願,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如這願望能實現,即使只有自己屋破受凍而死,也心滿意足了。這首詩一向最受推崇的不是寫作技巧,而是最後幾句所表現悲天憫人的胸襟。杜甫不會只為自己的困苦慨歎,而是會想到廣大人民的福祉。假如杜甫能看到今天香港的大型廉租屋邨,想必歡顏盡展了。
這首詩與杜甫其餘反映人民疾苦的敘事詩一樣,活現了人民在動盪時局下的困苦生活,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是詩人自己。杜甫也曾當過官,算是個小官員,而詩中描寫的生活情況,卻困苦至極。這是連年戰禍所造成,小官員也潦倒至此,可以想像低下階層的人生活更不堪了。杜甫往往擔當了時代的觀察者,他的詩是那個年代的民生實錄,真不愧為「詩史」。

查閱次數:7557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粵)、白雪梅(普)
|
註釋:《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杜甫

杜甫,生於唐睿宗太極元年,卒於唐代宗大曆五年(七一二──七七〇)。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後遷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刻苦力學,但屢應進士試不第。於是漫遊於齊、趙、梁、宋(今山東、河北、河南)之間。唐玄宗天寶十年(七五一)四十四歲,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受賞識,任右衞率府冑曹參軍。安史亂起,杜甫從長安逃到鳳翔,肅宗任為左拾遺,一年後,因為領兵戰敗的宰相房琯求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築草堂定居。嚴武薦為西川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生活貧困,病逝於江、湘途中。

杜甫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他身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大時代,其詩反映了社會的動盪和民間的疾苦,後世稱為「詩史」、「詩聖」。他的詩歌,融會眾長,兼備諸體,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作詩現存一千四百餘首,有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刻本仇兆鳌《杜詩詳注》二十五卷,附編二卷傳世。

查閱次數:4712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八月,那時杜甫已經五十歲,剛來到四川成都不久 住在一座破敝的茅屋裏。秋高風急,竟把茅屋屋頂給颳去了,可見詩人老年的窮困。後來多虧友人資助,纔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居住。這首詩就是寫他住的茅屋被風颳去屋頂的慘狀。是作者晚年的重要作品。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