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八月秋深季节,狂风大声吼叫,卷走了我茅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2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3
茅草乱飞过江,散落在对岸的荒郊。飞得高的茅草缠挂在树木枝梢上,向下飘转的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羣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南村羣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一羣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当着我面做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他们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唇干口燥也喝止不住,回家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4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颜色,深秋天空一片迷蒙渐渐昏黑下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5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6
布被子盖了多年,像铁板似的又冷又硬,孩子睡得不安稳,把被子蹬破了。
牀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牀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雨屋顶漏水,床头附近没有干燥的地方,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流下来。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7
自从安史之乱我就睡得不好,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么捱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大量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然不动稳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甚么时候我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导赏

唐代是中国文治武功都很强盛的年代,中间却又出现了一场大动乱,使帝国由盛转衰。这个时代的多采文化生活、动荡政局的历炼,造就了多位文学大家。要数唐代著名文学家,不得不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更多生活在已呈衰败的唐王朝中。他经历了天宝年间的权贵弄权和「安史之乱」,看到人民所受的痛苦,写下很多反映现实的诗篇,有「诗史」之称,名篇有《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杜甫以写古诗和律诗见长,诗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世情,表现了作为知识分子对动荡世代的感叹,一向为世人所推崇。
杜甫本有志效力朝廷,为民请命,但一直科场失意。到了中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但不久又发生「安史之乱」。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四处流离,后来在四川成都定居过一段日子,也是他创作诗歌最多的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这首诗从自身着眼,写自己居所在风中受到蹂躏,活灵活现写出「屋漏更兼连夜雨」的实况。
当时杜甫的草堂建成不久,结构颇为简陋。诗歌前十句写茅屋遇风,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吹走,四散各处。这阵大风把茅草吹到江的对面,有些高挂到树上,有些沉到塘坳,是很难取回的了;另一些以为可以拾回,谁料却被村中顽皮的小童抱走。这个潦倒的诗人,又是生气,又是着急,但「唇焦口燥呼不得」,显然是「老无力」的诗人不敌群童,只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那种像被盗贼洗劫的无奈感觉活现纸上。本来小童拾走掉在地上的茅草很平常,但诗人看得如此严重,呼小童为「盗贼」,可见不值钱的茅草对困苦的他来说,已是重要的资产。
第二节写屋顶茅草被「劫」后,又逢连夜大雨,「床头屋漏无干处」。八月天气本来并不冷,但被褥沾湿加上强风,却是彻骨的寒冷,「雨脚如麻未断绝」。他自己是「自经丧乱少睡眠」,看着儿子也无法安睡,把残旧冷似铁的被衾也蹬破,宁不心酸?
从自己在破屋瑟缩无眠的现实,诗人忽发宏愿,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这愿望能实现,即使只有自己屋破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了。这首诗一向最受推崇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最后几句所表现悲天悯人的胸襟。杜甫不会只为自己的困苦慨叹,而是会想到广大人民的福祉。假如杜甫能看到今天香港的大型廉租屋邨,想必欢颜尽展了。
这首诗与杜甫其余反映人民疾苦的叙事诗一样,活现了人民在动荡时局下的困苦生活,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诗人自己。杜甫也曾当过官,算是个小官员,而诗中描写的生活情况,却困苦至极。这是连年战祸所造成,小官员也潦倒至此,可以想象低下阶层的人生活更不堪了。杜甫往往担当了时代的观察者,他的诗是那个年代的民生实录,真不愧为「诗史」。

查阅次数:7210
資料來源:
朗读:杨月波(粤)、白雪梅(普)
|
注释:《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译文:甘玉贞
|
导赏:甘玉贞(文)、甘玉贞(粤)丶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杜甫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七一二──七七〇)。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著名诗人。 杜甫自小刻苦力学,但屡应进士试不第。 于是漫游于齐、赵、梁、宋(今山东、河北、河南)之间。 唐玄宗天宝十年(七五一)四十四岁,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受赏识,任右衞率府曹参军。 安史乱起,杜甫从长安逃到凤翔,肃宗任为左拾遗,一年后,因为领兵战败的宰相房内战求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入蜀,筑草堂定居。 严武荐为西川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晚年生活贫困,病逝于江、湘途中。

杜甫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大时代,其诗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疾苦,後世称为「诗史」、「诗圣」。 他的诗歌,融会众长,兼备诸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作诗现存1400余首,有清康熙42年(一七〇三)刻本仇兆鳌《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附编二卷传世。

查阅次数:4548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八月,那時杜甫已經五十歲,剛來到四川成都不久 住在一座破敝的茅屋裏。秋高風急,竟把茅屋屋頂給颳去了,可見詩人老年的窮困。後來多虧友人資助,纔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居住。這首詩就是寫他住的茅屋被風颳去屋頂的慘狀。是作者晚年的重要作品。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