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1,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2,行不言之教3萬物作焉而不辭4,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
人類都知道好的是好的,便也知道有不好的了;都知道善的是善的,便也知道有不善的了。所以,「有」和「無」是相生的,沒有「有」便顯不出「無」來;「難」和「易」是相成的,沒有「難」便顯不出「易」來;「長」和「短」是相對的,沒有「長」便顯不出「短」來;「高」和「低」是相形的,沒有「高」便顯不出「低」來;「音」和「聲」長相應的,沒有「音」便顯不用「聲」來;「前」和「後」是相聯的,沒有「前」便顯不出「後」來。所以聖人處理的是些不消作為的事情;推行的是些不消開口的教化。萬事萬物的發生,只是自己這樣,和他並不相干;生了的,不佔有;做了的,不仗恃;成功了的,不居功;就單為了不居功,所以才不失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不尚6,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7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8;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9
不提倡名譽體面,才能使人民不爭競;不珍貴金銀財寶,才能使人民不做盜賊;不給看見可以引起慾望的事物,才能使人民心裏鎮靜。所以聖人的治理國家,要使人民腦裏全沒東西,肚裏全是東西;意志全都薄弱,筋骨全都強健;經常教人民沒思想、沒慾望;縱有聰明的野心家,也不能發生作用,也就不敢有所作為了。只要做那無所作為的事,自然天下太平。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10,共一11;當其12,有車之用;埏埴13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條車輻共一個車轂,那空虛的所在,便恰是發生車子作用的所在;調和黏土燒陶器,那空虛的所在,便恰是發生陶器作用的所在;開門闢戶做房屋,那室虛的所在,便恰是發生房屋作用的所在。所以,「有」不過「無」的構成條件,「無」才是「有」的真正用途。
小國寡民,使有什怕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使有什怕之器而不用14,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15;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度小,人民少,縱有進步改良的器具也不使用,使得人民都怕死而不敢出遠門。雖然有車船,卻用不着乘坐;雖然有軍備,卻用不着打仗;叫人民再回到原始結繩記事的生活;都認為只他們的飲食夠味,只他們的服裝漂亮,只他們的生活快樂。鄰國看都看得見;雞鳴狗叫,聽都聽得出;可是人民彼此一輩子也沒有往來。

導賞

這四章的主題,乃從各方面申釋「無為」的妙用,主要目的乃對政治領袖的說教。無論老子生和孔子同時,或生在孔子以後,都正當春秋或戰國的時代。那兩個時代,諸侯互相爭伐,連年用兵,政治黑暗,社會腐敗,人民不得安居樂業。《禮記・檀弓篇》明明記有「使之雖病,任之雖重」以及「苛政猛於虎」的話,可見當時老百姓所受痛苦之深。老子看到當時各國的政府處處採取干涉政策,今天叫人民這樣,明天又禁止人民那樣,不讓人民有一點自由,有一點休息的時候。他才提出「無為」「無事」的政治,提倡「放任主義」,來反對當時「干涉主義」的「有為」政治。雖然有些主張退步到原始時代及不讓人民思想等等的話語,那不過是些憤激之談,在另一意義上說,正是對於當時有為政治的一種有力的諷刺。他的「無為」的政治哲學,主要在指出治國的原則,只能順應客觀環境,因勢利導;不應一憑主觀願望,輕生事端,這便叫做「無為」。所謂「無為」,並非全無作為之意;乃是不要輕有作為,尤其不要違反自然情勢去有所作為之意。所以,老子的哲學,乃以「自然」為體,「無為」為用的。這種哲學,在大亂之後,與民休息的環境中,很有用處。西漢初期,黃老之舉盛極一時,便是這個緣故。
這四章雖均釋「無為」,但內容各不相同:
第一第二兩章,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根據。老子以為一切善惡、美醜、賢不肖,都是對待的名詞。正如長短、高下、前後等等。無長便無短,無前便無後,無美便無醜,無善便無惡,無賢便無不肖。故人知美是美的,便有醜的了;知善是善的,便有惡的了;知賢是賢的,便有不肖的了。平常那些賞善罰惡,尊賢去不肖,都不是根本的解決。根本的救濟方法,須把善惡美醜賢不肖一切對待的名詞都消滅了,復歸於無名之朴的混沌時代。須要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自然無欲了;無欲,自然沒有一切罪惡了。
第三章是用了三個比喻,來說明「無為」的妙用。從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無」字,就是「虛空」;而「虛空」就是他所說的「道」。「道」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容易說得明白。老子在這裏卻舉出來了具體的事例:一是那車輪中央的空洞(轂);二是器皿的空處;三是窗洞門洞,和房屋裏的空處。車輪若無中間的圓洞,便不能轉動;器皿若無空處,便不能裝物事;門戶若沒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裏若沒有空處,便不能容人。他指出這個虛空,雖然無形、無聲、無為,可是一切萬有如果沒有虛空,就都沒有用處了。
第四章是描寫無為之治的理想世界,要把一切交通的利器,守衛的甲兵,代人工的機械,行遠傳人的文字……等等制度文物,全行毀除,要使人類依舊回到那無知無欲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生活。我們相信這是老子的憤世嫉俗的說話,這是對當時政治一個有力的諷刺。你想,假若所謂「文明進步」,使人民更加痛苦,越文明越進步,人類的痛苦就越深,那這「文明進步」對人生還有甚麼價值?那真還不如回到原始社會裏過那太平日子的好。

查閱次數:23176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老子

老子,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粤:[擔daam1];普:[dān];楚國苦(粤:[虎fu2];普:[kǔ])縣(即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曾任周守藏室史,孔子適周,向他問過禮。後見周衰,無心仕進,去而出關。「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終。」這所著的書,便是今日流傳的《老子》,又名《道德經》。但關於老子的歷史和著作,問題甚多:有認為老子即楚老萊子的;有認為老子是周太史儋的;有認為孔子問禮的老子,非著《道德經》的老子的;更有認為《道德經》的著作時代應該後於《莊子》的,迄今尚無定論。其間並有神話,例如說老子乃母親懷胎八十一年而生(見《神仙傳》及《玄妙內經》);或吞五色珠而受孕之類(見《上元經》)。甚至還有笑話,例如《史記》中「關令尹喜」句,有認為關令姓尹名喜,也有認為關令尹見老子來而喜之類。而「出關」的「關」,也有散關和函谷關不同的兩說。關於「孔子曾見過老子」這件事,除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以外,還見之於《史記・孔子世家》及《禮記・曾子問》。《禮記》記載着孔子的話說:「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清人閻若璩根據這段話,按日食來推算,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魯昭公(姬稠)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那時孔子三十四歲。不過在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五一一),還有一次日食,那麼孔子所說的日食,也可能是指的這個日食而言。如屬後者,則孔子見老子時,孔子為四十一歲。

據胡適考據:「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五七○年左右。老子死時,不知在於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並無老子『出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見《中國哲學史大綱》四八頁)

查閱次數:1368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老子》一書,原本是一種雜記之類的書,沒有甚麼結構組織。今本《老子》,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決非原本的本來面目。其中有些不當的分斷,以及重複的語句,和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地方。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及「華亭張氏」的《王弼註本》。讀者如欲作進一步的研究,可參看王念孫、俞曲園、孫詒讓諸家校語。本篇所選的四章,是今本《老子》的第二、第三、第十和第六十七。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