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离离2,彼3之苗。行迈靡靡4,中心摇摇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6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长得这样好,那稷子也抽出了嫩苗。慢腾腾地走着路,心像没了主儿在飘摇。了解我的,说我心里忧愁;不了解我的,说我还想有甚么要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到底是谁搞的呀!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7。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长得这样好,那稷子也秀出了穗。慢腾腾地走着路,心像喝酒过量在沉醉。了解我的,说我心里忧愁;不了解我的,说我还想有甚么要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到底是谁搞的呀!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长得这样好,那稷子穗上也结了颗粒。慢腾腾地走着路,心像被甚么东西噎住。了解我的,说我心里忧愁;不了解我的,说我还想有甚么要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到底是谁搞的呀!

导赏

汉版《诗经》的「诗大序」其中一段解释诗歌的起源和作用,说诗歌是人意志的表现。心里的感情发表出来就是言语,言语未足以表现感情,便要嗟叹;嗟叹也不足以表现,便唱起歌来;唱歌也未足以表达感情,便要加上手舞足蹈了。诗歌可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而诗歌的作用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这也说明了中国诗歌一直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诗经》大部分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品,作者和题材十分广泛。除了像《关雎》表现最单纯感情生活的诗歌,其中也有不少写对国家感情的诗歌。这里介绍的《黍离》,出自「国风」中的「王风」,也即在京城附近采集的诗歌。「国风」里的诗歌本来是民歌,相对地较为纯朴简单。不过这些诗歌经乐官搜集后,可能曾经过文人的润饰。而《黍离》一诗,更有可能是直接出自贵族士人之手。
有人说这是周幽王引起犬戎入侵,周室颠覆,平王东迁后,一位周朝的大夫经过西周故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附近),看到宫庙遗址已成农田,衰败不堪,于是引起无限感叹悲哀。自此,后世的诗人会赋《黍离》诗以志思国哀痛,又用「黍离之悲」来表示亡国之痛。这首诗是否周大夫所写已不可考,也没有字句显示是说镐京。直接从诗句理解,可见一个在行旅中的人,看到茂盛生长的禾黍,引起心中悲哀之情,因而反复咏叹。作者为甚么看到茂盛的农作物会生悲哀之情?虽然他没有明言,但背后必有重大原因。中国以农立国,农作物生长茂盛是可喜之事,而作者却生悲情,大概是这些农作物本来不应长在这里了。
《黍离》和《关雎》一样分为三章,以四言句为主,句式不及《关雎》齐整,但每章的格式却更为统一,用字结构更为相似。诗的三章差不多一模一样,只有三个字不同,都是说看着不断生长的禾黍,他在路上心情沉重地慢慢走。了解他心情的,会知道他的烦忧;不了解他的,会说不知他还在追求甚么;只有无奈问苍天:这是谁人造成的呢?要「无奈问苍天」,这种悲情大概不是一般人际感情,而是涉及更大的国家、历史的变迁。
这首诗和《关雎》一样用了「兴」的手法,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带出自己要说的主题。不过这里没有用「比」,而是用了很直接的手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另一个两诗相同的特色,是用了「环回复沓」的写法。由于这些诗歌从前是可唱的歌曲,便像今天的歌词一样,有结构相同的几个段落。这种结构,在章与章之间有重复也有变化,既能充分地抒述情怀,又有一种回旋跌宕的效果。像《关雎》一样,这首诗的押韵自由,也用了多个迭词,像「离离」、「靡靡」、「摇摇」、「悠悠」,可以加强诗歌的韵律效果。
《黍离》已是距今二千七百多年的作品,作者感叹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历史的无情,战争的残酷,诗中没有明言,但从诗人沉重的步伐,无尽的感叹中隐约透出。在往后二千多年中,中国历史仍不断上演王朝兴替、名城被毁的事件,《黍离》作者的哀思仍为后世同感。「黍离之悲」也成为了后世作品中常见的熟语,表示对没落故国的悲哀和怀缅。《诗经》作品一直被推崇备至,后世文人常引用它的内容,模仿它的手法,它的影响可说是至为巨大。

查阅次数:4540
資料來源:
朗读:卢健安(粤)、程广宽(普)
|
注释:甘玉贞
|
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甘玉贞(文)、卢健安(粵)、程广宽(普)

作者/出处

《诗经》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儒尊称《诗》为经,故称《诗经》,至今相沿不改。 《诗经》是我国成书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据说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存三百零五篇,原作者不详。 《诗经》所收诗歌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迄春秋中叶,前后约五百年。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衞、鄘、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部分,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风》是地方土调,大部分属民间歌谣,小部分属贵族作品。 《雅》原是周代朝廷乐歌的名称,内容以史事和祭祀为主。 分《小雅》、《大雅》,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贵族作品,《小雅》是西周末东周初之作,有部分属民间歌谣。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周王和各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为研究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文字声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诗经》的内容,包括社会各阶层的活动,从多方面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历史。 《诗经》遭秦火后,汉初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 至宋初,仅《毛诗》尚传,其余三家已散佚,只留下少量遗说。 《毛诗》传自毛亨和毛苌。 《诗经》历来注本多不胜数,清人王先谦撰有《诗三家义集疏》,是较为普及的综合注本。

查阅次数:5200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這詩列於詩經「國風」中的「王風」。「王」是指的周王城(故城在今河南洛陽縣城西)所轄面積六百里的區域。原來周初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均在陝西西安附近。到了成王(姬誦)時,周公旦鑒於河南洛陽乃當時中國適中的地點,為使諸侯朝貢道里均平,便在洛陽再建一座都城,叫做東都,而叫豐鎬為西都或「宗周」。及幽王寵褒姒,廢太子,招致犬戎之亂,宗社殘破;平王遂遷入東都居住,乃稱王城。而亦從此王室微弱,政令不出王畿,地位和列國諸侯等;所以後人編纂《詩經》,王畿的詩歌,也就和列國並列,同名「國風」。本詩題名「黍離」,係因首句為「彼黍離離」,摘取其字,乃古人詩歌的通常命題法。

這篇詩的作者,據說是周平王(姬宜臼)時(公元前七七零──七二零)王城的大夫,因被派到周室西都的豐鎬公幹,看見自幽王(姬宮湼)時(公元前七八一──七七一)經過犬戎亂後,舊時的宗廟宮室都已毀壞,老百姓在那兒種上黍稷,滿目淒涼,不覺悲從中來,遂寫下了這首詩。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