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離離2,彼3之苗。行邁靡靡4,中心搖搖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6蒼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長得這樣好,那稷子也抽出了嫩苗。慢騰騰地走着路,心像沒了主兒在飄搖。了解我的,說我心裡憂愁;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想有甚麼要求。高高在上的蒼天啊,這到底是誰搞的呀!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7。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長得這樣好,那稷子也秀出了穗。慢騰騰地走着路,心像喝酒過量在沉醉。了解我的,說我心裡憂愁;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想有甚麼要求。高高在上的蒼天啊,這到底是誰搞的呀!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8。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長得這樣好,那稷子穗上也結了顆粒。慢騰騰地走着路,心像被甚麼東西噎住。了解我的,說我心裡憂愁;不了解我的,說我還想有甚麼要求。高高在上的蒼天啊,這到底是誰搞的呀!

導賞

漢版《詩經》的「詩大序」其中一段解釋詩歌的起源和作用,說詩歌是人意志的表現。心裏的感情發表出來就是言語,言語未足以表現感情,便要嗟歎;嗟歎也不足以表現,便唱起歌來;唱歌也未足以表達感情,便要加上手舞足蹈了。詩歌可分為「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等,而詩歌的作用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這也說明了中國詩歌一直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詩經》大部分都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作品,作者和題材十分廣泛。除了像《關雎》表現最單純感情生活的詩歌,其中也有不少寫對國家感情的詩歌。這裏介紹的《黍離》,出自「國風」中的「王風」,也即在京城附近採集的詩歌。「國風」裏的詩歌本來是民歌,相對地較為純樸簡單。不過這些詩歌經樂官搜集後,可能曾經過文人的潤飾。而《黍離》一詩,更有可能是直接出自貴族士人之手。
有人說這是周幽王引起犬戎入侵,周室顛覆,平王東遷後,一位周朝的大夫經過西周故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附近),看到宮廟遺址已成農田,衰敗不堪,於是引起無限感歎悲哀。自此,後世的詩人會賦《黍離》詩以誌思國哀痛,又用「黍離之悲」來表示亡國之痛。這首詩是否周大夫所寫已不可考,也沒有字句顯示是說鎬京。直接從詩句理解,可見一個在行旅中的人,看到茂盛生長的禾黍,引起心中悲哀之情,因而反復詠歎。作者為甚麼看到茂盛的農作物會生悲哀之情?雖然他沒有明言,但背後必有重大原因。中國以農立國,農作物生長茂盛是可喜之事,而作者卻生悲情,大概是這些農作物本來不應長在這裏了。
《黍離》和《關雎》一樣分為三章,以四言句為主,句式不及《關雎》齊整,但每章的格式卻更為統一,用字結構更為相似。詩的三章差不多一模一樣,只有三個字不同,都是說看着不斷生長的禾黍,他在路上心情沉重地慢慢走。了解他心情的,會知道他的煩憂;不了解他的,會說不知他還在追求甚麼;只有無奈問蒼天:這是誰人造成的呢?要「無奈問蒼天」,這種悲情大概不是一般人際感情,而是涉及更大的國家、歷史的變遷。
這首詩和《關雎》一樣用了「興」的手法,以眼前所見景物起興,帶出自己要說的主題。不過這裏沒有用「比」,而是用了很直接的手法寫出自己的心情。另一個兩詩相同的特色,是用了「環迴復沓」的寫法。由於這些詩歌從前是可唱的歌曲,便像今天的歌詞一樣,有結構相同的幾個段落。這種結構,在章與章之間有重複也有變化,既能充分地抒述情懷,又有一種迴旋跌宕的效果。像《關雎》一樣,這首詩的押韻自由,也用了多個疊詞,像「離離」、「靡靡」、「搖搖」、「悠悠」,可以加強詩歌的韻律效果。
《黍離》已是距今二千七百多年的作品,作者感歎昔日繁華的都城已成廢墟。歷史的無情,戰爭的殘酷,詩中沒有明言,但從詩人沉重的步伐,無盡的感歎中隱約透出。在往後二千多年中,中國歷史仍不斷上演王朝興替、名城被毀的事件,《黍離》作者的哀思仍為後世同感。「黍離之悲」也成為了後世作品中常見的熟語,表示對沒落故國的悲哀和懷緬。《詩經》作品一直被推崇備至,後世文人常引用它的內容,模仿它的手法,它的影響可說是至為巨大。

查閱次數:5855
資料來源:
朗讀:盧健安(粵)、程廣寬(普)
|
註釋:甘玉貞
|
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甘玉貞(文)、盧健安(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詩經》

《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漢儒尊稱《詩》為經,故稱《詩經》,至今相沿不改。《詩經》是我國成書最早的詩歌總集,大約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據說曾經過孔子的刪訂,存三百零五篇,原作者不詳。《詩經》所收詩歌產生的時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迄春秋中葉,前後約五百年。《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衞、鄘、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部分,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風》是地方土調,大部分屬民間歌謠,小部分屬貴族作品。《雅》原是周代朝廷樂歌的名稱,內容以史事和祭祀為主。分《小雅》、《大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貴族作品,《小雅》是西周末東周初之作,有部分屬民間歌謠。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周王和各諸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為研究古代詩歌的創作技巧和文字聲韻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詩經》的內容,包括社會各階層的活動,從多方面反映了春秋中葉以前的歷史。《詩經》遭秦火後,漢初傳《詩經》者有魯、齊、韓、毛四家。至宋初,僅《毛詩》尚傳,其餘三家已散佚,只留下少量遺說。《毛詩》傳自毛亨和毛萇。《詩經》歷來注本多不勝數,清人王先謙撰有《詩三家義集疏》,是較為普及的綜合注本。

查閱次數:6385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這詩列於詩經「國風」中的「王風」。「王」是指的周王城(故城在今河南洛陽縣城西)所轄面積六百里的區域。原來周初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均在陝西西安附近。到了成王(姬誦)時,周公旦鑒於河南洛陽乃當時中國適中的地點,為使諸侯朝貢道里均平,便在洛陽再建一座都城,叫做東都,而叫豐鎬為西都或「宗周」。及幽王寵褒姒,廢太子,招致犬戎之亂,宗社殘破;平王遂遷入東都居住,乃稱王城。而亦從此王室微弱,政令不出王畿,地位和列國諸侯等;所以後人編纂《詩經》,王畿的詩歌,也就和列國並列,同名「國風」。本詩題名「黍離」,係因首句為「彼黍離離」,摘取其字,乃古人詩歌的通常命題法。

這篇詩的作者,據說是周平王(姬宜臼)時(公元前七七零──七二零)王城的大夫,因被派到周室西都的豐鎬公幹,看見自幽王(姬宮湼)時(公元前七八一──七七一)經過犬戎亂後,舊時的宗廟宮室都已毀壞,老百姓在那兒種上黍稷,滿目淒涼,不覺悲從中來,遂寫下了這首詩。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