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1嗤其失算2,輒欲易置3之,以為不逮4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56下數子,客已得先手7;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8之,客勝予十三子。予9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我在朋友家裏看人下圍棋,有位客人一連輸了好幾盤。我笑他下錯了子兒,就想替他另走一着,心裏覺得他跟不上自己下得好。過了一會兒,那客人請求同我下,我以為這太容易了;誰知才下了幾個子兒,他已經先佔了優勢。快下到一半的時候,我費盡心思來招架,越發感到吃力了,可是那客人卻從容不迫,好像不很用心似的。等到下完了,數了數,那客人贏了我十三個子兒,我難為情得漲紅了臉,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以後再有請我去看人下圍棋的,我只有整天默默地坐着不敢做聲了。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10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11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現在求學的人,讀了古人的書,大都好挑剔古人的錯兒;和同時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喜歡講說別人的短處。本來人都不能沒有錯兒的,如果彼此互相掉換一下地位,再平心靜氣地自己揣想一下,我自己就真沒有一點錯誤嗎?我能知道別人的錯處,卻看不見自己的錯處;我能指出別人的小過失。卻見不到自己的大過失。那麼,我找我自己的過失還來不及,更哪裏有空去評論別人呢?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弈之優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12者,不能13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14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15
下圍棋下得好壞,是容易評定出來的:一個子兒走錯了,人家便都見到了,就是護短的人也沒法掩飾的。至於講到我們所研求的真理,便不那麼容易評定了:各人都肯定自己認為對的,各人都否定自己認為不對的。當世沒有孔聖人,誰能評定甚麼是真對或真不對呢?這樣看起來,別人的錯處,未必是錯;我的不錯處,未必不是大錯。然而卻彼此互相譏笑,沒有個終止的時候,那就比看下圍棋在旁多話的還不如了。

導賞

有些讀書人,不能虛心受教,從古籍和別人的著作中吸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反而自己覺着了不起,自大自滿,憑着一知半解,妄論古人和別人的過失。這樣的人,學業便很難再有甚麼進益,是讀書人的大毛病。本文的主旨,便在指出讀書人惡意批評別人是不對的,應該自己知道戒勉。
不過讀書時遇到疑難問題,仍然要提出來向師友求教,或者互相研究討論,這和妄論、挑剔不同。至於古籍和別人的著作,也並非一點錯誤也沒有,只要是善意的批評,能夠把其中真是錯誤的地方指出來;或者對於朋友、同學,能夠勸善規過,而不是存心攻擊、詆毀,自然也可以的。
本文分三段。首段敍觀弈,寫得曲折有致,但這只是一個比喻,用以烘托本文的主題,使人容易了解下文提出來的主張。二段引入正題,痛論讀書人妄評的毛病,並指出犯這一毛病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省察自己,如果自己省察自己的話,就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時時省察自己,時時發現錯誤,便沒有工夫找別人的錯兒了。三段以「觀弈」與「批評」比較觀察,指出下圍棋的優劣,顯而易見,容易評定,真理的是非卻很難評定;從此引伸,則自己認為別人有錯誤的,其實未必真是錯誤,而自己認為自己沒有錯誤的,其實正是自己的錯誤。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自然就知道妄評別人的得失是不應該的了。
最後應該一提的,是文中說「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這句話,其實孔子就在他生存的時候,他自己也不敢說「能定是非之真」,這是後世尊奉孔子為聖人,便以為孔子的話可以作為定評了。其實所謂「真理」,是古今許多人追求、研究、體驗而集中起來的成果,它有其客觀性,並非任何權威所能創定裁決的。在這追求、研究,體驗的過程中,免不了各人以其和對方不同的意見,來互相辯論的事情發生,這就是所謂「真理愈辯則愈明」的道理。因此文中所說「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並不足為病;讀書人不能盲從,應該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信持。不過自己的見解和信持,並不一定合乎真理,猶如別人和自己不同的見解與信持也不一定合乎真理一樣。究竟誰是誰非,這需要辯論,可以強調自己的主張,也可以批判別人的見解,只要不是惡意的攻訐詆毀就行。人心有「同然」之處,換句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平心靜氣地討論,就可以發現誰的主張更接近真理或合乎真理。
從上面這些話裏,我們可以知道,讀書人可以批評、辯論,只要是誠心的、善意的,而不是惡意的、攻訐的就行。再回顧本文,從作者的「多訾古人之失」及「樂稱人失」兩句話中,可以看出他指斥的是惡意的攻訐,並非反對善意的批評和辯論了。
查閱次數:2127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林珂宇(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錢大昕

錢大昕(公元一七二八──一八〇四),字曉徵,又字辛楣,號竹汀,清代江蘇嘉定縣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少詹事」,督學廣東。後因父母之喪歸家,不再出來做官。他是清代有名的學者,博通羣籍,綜貫六藝;所作詩文,為吳中七子之冠。晚年歷任鍾山、婁東、紫陽等書院的講席,從遊者甚眾。著有《潛研堂詩文集》《廿二史考異》《南北史雋》《諸史拾遣》《十駕齋養新錄》《元詩記事》《元史藝文志》等書。

查閱次數:1623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弈(粤:[逆jik9];普:[yì]),就是圍棋。據《博物志》說,圍棋是帝堯發明的,他的兒子丹朱下圍棋下得很好。至於為甚麼叫做圍棋呢,因為這種棋是完全用棋子包圍着對方的棋子,如果被四面包圍住了,那就是死子。結局時數數棋子,誰的子兒多誰贏。圍棋的棋子分黑白兩色,各一百五十枚,一人用黑子,一人用白子;棋局縱橫各十九道,合為三百六十一道。本文的標題,是以下圍棋作比喻,說明讀書人不可隨便妄評別人的得失。選自《潛研堂詩文集》。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