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公元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因景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十四岁取秀才,与归庄友好,即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独行,时人号为「归奇顾怪」,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与友人论学书》),屡试不中,退而读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全祖望《鲐埼亭集. 亭林先生神道表》)。 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以捐纳得国子监监生之职。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 清军陷南京后,又转投王永祚义军,后与归庄联合吴志葵、鲁之屿军队,欲解昆山之围而未果。 后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职,领导义军,屡经失败。 后尝考察山川形势,联络反清人士,遍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 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断然拒绝。 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遗民,顾炎武三度修书坚拒推荐。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因上马时不慎失足而卒,享年七十。 由于他身为明末遗臣,入清后终身不仕,保存名节,故深为时人所重。 在文学方面,他认为文章首重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条)认为明道、纪政事、察民隐、道人之善就是有益于天下的文章的特征; 至于怪力乱神、无稽之言、抄袭之说、阿谀奸佞之语,就是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的文章的特征。 顾炎武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及经世致用之学,潘耒《日知录序》说他「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对宋明所传心性之学,深感不满,主张「著书不如抄书」。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本文選自《日知錄》卷十七《廉恥》條中的一段。此書是顧炎武的一部筆記體著作,共三十二卷,對政治、經濟、經學、文學、風俗、文字、歷史、天文、地理等具體問題有精要的論述和考辨。他對此書十分重視,認為︰「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本文主張人須有廉恥之心,「行己有恥」,雖是對儒家傳統學說的繼承,但實際上卻是作者生處明清鼎革之際,對變節仕清遺臣的針砭。當時在清人利誘威逼下,有不少明遺臣投降變節,屈膝為官,故為作者所不齒,作者曾作詩︰「薊門朝士多狐鼠,舊日鬚眉化兒女。生女須教出塞妝,生男要學鮮卑語。」此文則就同一主題作嚴厲抨擊。本文所引《顏氏家訓》中齊士夫的例子正與上詩中後二句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