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公元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因景仰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蘇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十四歲取秀才,與歸莊友好,即入復社,二人個性特立獨行,時人號為「歸奇顧怪」,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與友人論學書》),屢試不中,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全祖望《鮚埼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崇禎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以捐納得國子監監生之職。清兵入關後,顧炎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撰有《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等。清軍陷南京後,又轉投王永祚義軍,後與歸莊聯合吳志葵、魯之嶼軍隊,欲解崑山之圍而未果。後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職,領導義軍,屢經失敗。後嘗考察山川形勢,聯絡反清人士,遍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遊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斷然拒絕。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遺民,顧炎武三度修書堅拒推薦。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因上馬時不慎失足而卒,享年七十。 由於他身為明末遺臣,入清後終身不仕,保存名節,故深為時人所重。在文學方面,他認為文章首重有益於天下︰「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日知錄‧文須有益於天下》條)認為明道、紀政事、察民隱、道人之善就是有益於天下的文章的特徵;至於怪力亂神、無稽之言、抄襲之說、阿諛奸佞之語,就是有損於己、無益於人的文章的特徵。 顧炎武後致力於學術研究及經世致用之學,潘耒《日知錄序》說他「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對宋明所傳心性之學,深感不滿,主張「著書不如抄書」。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著作。本文選自《日知錄》卷十七《廉恥》條中的一段。此書是顧炎武的一部筆記體著作,共三十二卷,對政治、經濟、經學、文學、風俗、文字、歷史、天文、地理等具體問題有精要的論述和考辨。他對此書十分重視,認為︰「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本文主張人須有廉恥之心,「行己有恥」,雖是對儒家傳統學說的繼承,但實際上卻是作者生處明清鼎革之際,對變節仕清遺臣的針砭。當時在清人利誘威逼下,有不少明遺臣投降變節,屈膝為官,故為作者所不齒,作者曾作詩︰「薊門朝士多狐鼠,舊日鬚眉化兒女。生女須教出塞妝,生男要學鮮卑語。」此文則就同一主題作嚴厲抨擊。本文所引《顏氏家訓》中齊士夫的例子正與上詩中後二句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