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屈原列传(节选《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1者,名平,楚之同姓2也。为楚怀王3左徒4博闻强志5明于治乱67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8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9
屈原的名字叫平,是楚国的王族;他做楚怀王的左徒,学问很广,记忆力很强,明白治乱的道理,善于办外交。入朝时就和怀王计议国事,发号施令;出外就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怀王很信任他。这时候有一个上官大夫,职位与屈原同等,和他争夺宠信,心里嫉妒他的才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草藁11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2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怀王叫屈原制作法令,屈原拟的草稿还没有完毕,上官大夫见了想要夺取,屈平不肯给他;因此他在怀王面前进谗道:「君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一个不知道。每一令出,他就夸张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担任这事的。』」怀王发怒,从此疏远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13。「离骚」者,犹离忧也14。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1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16,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痛心于君王的听信谗言,谗谄的遮蔽贤明,邪曲的伤害公义,方正的不被容纳;所以从忧愁幽思中作成了《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逢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的起原,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到了厄困的时候,便要回想根本;所以劳苦倦极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疾痛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17小雅怨诽而不乱18。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19,下道齐桓20,中述汤武21,以刺世事。
屈平依了正道直行,竭尽了忠心智力,去事奉他的国君,竟被谗人离间,真可以算得困厄了!素来信实的,倒受了嫌疑;忠心事主的,倒被人毁谤;怎能没有怨恨呢!屈平的作《离骚》,正是自己怨恨命运呢。国风的诗,多男女私情,而不淫荡,小雅的诗,多幽怨讥刺,而不狂乱;像《离骚》,可算得兼有其美了。书中的所载,上面称述帝喾,下面称道齐桓,中间叙述汤武的事,用以讥讽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疎。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2靡不毕见2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24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26
阐明道德的广博崇高;治乱得失的条理系统,莫不清晰可见。他的文章简约,他的辞句精妙,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他文章所称述的事情虽小,他的意旨却很重大;他所举出的物类虽然浅近,他的意义却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称引的物类都芳美;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不肯自己懈怠。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濯淖27污泥之中,蝉蜕28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29皭然30泥而不滓31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在污泥中洗去泥垢,在龌龊中脱壳而出,在尘世之外自在浮游,不粘世上的污浊,清清白白地一尘不染。这样的志向推广开来,虽是和日月争光,也未尝不可以呢!

导赏

司马迁的人物传记写得特别出色,除了写王朝更替的一众英雄争霸故事,他在「列传」中所写的各式人物,同样精采纷呈。不少历史人物在他笔下的形象,更影响后世人对他们的评价,其中一个表表者是战国时代大文学家屈原。
屈原的文学成就非凡,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他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的人格和爱国热忱。我们每年都有节日记念这个人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屈原受到后世推崇,司马迁应该记上一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对他推崇备至,文章写得十分感人,后世对屈原的评价大都由此而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本篇一开始便介绍屈原的出身和才能。屈氏是楚国的贵族,其祖先瑕是楚武王之子,因被封于屈而子孙以之为姓,所以这里说屈原是「楚之同姓也」。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屈原也不例外,出任楚怀王的左徒,对内对外都担任重要的角色,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认为他是有很强治国能力的人材。
好景不常,屈原的际遇很快便发生变化。文中指同为楚国重臣的上官大夫因为争宠,嫉妒屈原的才能,向楚怀王进谗,使怀王发怒而疏远屈原。屈原对怀王听信谗言感到痛心,又忧伤贤明被谗谄遮蔽,公义和方正反不被接纳,于是创作了《离骚》。《离骚》是屈原的长篇巨著,是历来最为人称诵的作品。大抵司马迁在读到这篇名作后,更认识屈原这个人物而被深深打动,因此在这里忍不住加插一大段对《离骚》的评论,更对屈原的志行推崇备至。首先他分析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由于被谗而怨生,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奉君主,但被谗人离间,正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写屈原,投放了极大主观感情,大概是他受李陵事件牵连下狱受刑后,满腔屈怨,与屈原相近。他这几句是为屈原抱不平,也似乎是在写自己。接着他细致地分析《离骚》,把它与《诗经》并列,赞扬它兼得「国风」和「小雅」的优点,再从其文见作者屈原的人格志行。司马迁这一大段对《离骚》的评论,也是对屈原人格的评论。总结性的四句评语:「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结合了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而论,司马迁更加以说明:他的文章简约,称述的事虽小但意旨宏大;他的辞句精妙,举出的物类虽浅近但意义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称引的事物都是芳草美人;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至死都不容许自己疏懒。司马迁对屈原和他的作品推崇备至,指他志向高洁,行为清廉,在污泥浊秽中能洁身自爱,他的人格甚至可以与日月争光。
在《屈原列传》后面的内容,司马迁再回到历史事件的叙述,写屈原被楚怀王贬退后,怀王受小人播弄,使国政日渐衰败,后来更受蒙骗而客死于秦国。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立,重用他的弟弟子兰。屈原虽多番表示希望尽忠报国,但顷襄王始终没有任用他。子兰知道屈原对自己不满,又指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怒而把屈原放逐到偏远的地方。屈原至此已感到完全绝望,最后走到汩罗江边,抱石投江,结束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屈原列传》在《史记》中是一篇很独特的作品。司马迁以十分赞赏、认同和同情的态度来写《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这个人物倾注了特别深厚的感情,是和司马迁本身的际遇有关。这种主观感情的投射,影响了司马迁所运用的手法。《屈原列传》属于「列传」,但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不同。司马迁在其他传记多先叙述人物的事迹,尝试以客观的角度去表现人物的面貌,最后才以「太史公曰」写出自己对这人物的看法。司马迁在《屈原列传》却常在叙述之间加插自己的第一身评论,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在叙述屈原及楚国史事之中,司马迁插入了两大段自己的议论。第一大段议论写在屈原因被怀王疏远而作《离骚》之后。第二大段议论写在顷襄王继位,屈原多番表明想再为国效忠而不果之后(本篇未选)。司马迁按捺不住要大发议论,更不惜打破自己所定下的「列传」体裁,大概自觉遭遇与屈原相似,都是曾得到君王信任,然后受到无理的处罚,在悲愤中著述。由于同病相怜,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禁不住一再搁下对史实的记叙,而以自己的口吻,发出情感激动的议论,可说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史记》中文章一向被看重的是叙述内容和人物刻划,而此篇却有独特的文采。可能由于本篇写的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写本篇时也注入了不少文学元素。本篇文辞十分优美,更大量使用了对偶和排比句式,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不少名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最后写屈原投江前所说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等,一直为后世人所乐道。

作者/出处

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 (公元前一四五──前八六)。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西汉史学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命迁承其志撰述《史记》。 迁三十八岁时继任太史令,发愤著述。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九八),因李陵案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著述《史记》。 至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九〇),始大略就绪。

《史记》是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始于黄帝,迄于武帝获麟,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余万言,贯通约三千年的史事。

《史记》取材精博,记述详审,体糸完整,是历代正史之楷模。 在文学价值方面,《史记》的人物刻画,鲜明生动,行文用语,简炼流畅,集先秦散文之大成。 自班固至唐宋以来的古文大家,无人不读《史记》,即使唐以后的传奇小说以至戏剧题材,都受其影响。 历来为《史记》作注的很多:最通行的有南朝宋裴技术和《史记集解》、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和司马贞《史记索隐》,合称「《史记》三家注」,有南宋黄善夫刻本《史记》

查阅次数:2582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貴族,學問淵博,出任楚懷王的左徒,對內對外都擔任重要的角色。後來他因為屢遭排擠,被貶流放,最後因見楚國國勢日衰,悲憤憂鬱,投江而死。屈原著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及《漁父》等作品,文采斐然,表達了愛國之情。

《屈原賈生列傳》是《史記》中第二十四篇列傳,是屈原和西漢政治家賈誼的合傳,其中以屈原事跡為主。本篇節選《屈原列傳》的前一部分,概述了屈原早期任楚懷王左徒的經歷,以及對屈原作品和人格的評論。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