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屈原列傳(節選《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屈原1者,名平,楚之同姓2也。為楚懷王3左徒4博聞彊志5明於治亂67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8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9
屈原的名字叫平,是楚國的王族;他做楚懷王的左徒,學問很廣,記憶力很強,明白治亂的道理,善於辦外交。入朝時就和懷王計議國事,發號施令;出外就接待賓客,應對諸侯。懷王很信任他。這時候有一個上官大夫,職位與屈原同等,和他爭奪寵信,心裏嫉妒他的才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10,屈平屬草藁11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2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懷王叫屈原制作法令,屈原擬的草稿還沒有完畢,上官大夫見了想要奪取,屈平不肯給他;因此他在懷王面前進讒道:「君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沒有一個不知道。每一令出,他就誇張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以外,沒有人能擔任這事的。』」懷王發怒,從此疏遠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13。「離騷」者,猶離憂也14。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15,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16,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痛心於君王的聽信讒言,讒諂的遮蔽賢明,邪曲的傷害公義,方正的不被容納;所以從憂愁幽思中作成了《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逢憂患的意思。天是人的起原,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到了厄困的時候,便要回想根本;所以勞苦倦極的時候,沒有不喊天的;疾痛悲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17小雅怨誹而不亂18。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19,下道齊桓20,中述湯武21,以刺世事。
屈平依了正道直行,竭盡了忠心智力,去事奉他的國君,竟被讒人離間,真可以算得困厄了!素來信實的,倒受了嫌疑;忠心事主的,倒被人毀謗;怎能沒有怨恨呢!屈平的作《離騷》,正是自己怨恨命運呢。國風的詩,多男女私情,而不淫蕩,小雅的詩,多幽怨譏刺,而不狂亂;像《離騷》,可算得兼有其美了。書中的所載,上面稱述帝嚳,下面稱道齊桓,中間敍述湯武的事,用以譏諷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疎。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22靡不畢見23。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24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2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26
闡明道德的廣博崇高;治亂得失的條理系統,莫不清晰可見。他的文章簡約,他的辭句精妙,他的志向高潔,他的行為清廉。他文章所稱述的事情雖小,他的意旨卻很重大;他所舉出的物類雖然淺近,他的意義卻很深遠。他的志向高潔,所以稱引的物類都芳美;他的行為清廉,所以到死不肯自己懈怠。
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濯淖27汙泥之中,蟬蛻28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29皭然30泥而不滓31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他在污泥中洗去泥垢,在齷齪中脫殼而出,在塵世之外自在浮游,不粘世上的污濁,清清白白地一塵不染。這樣的志向推廣開來,雖是和日月爭光,也未嘗不可以呢!

導賞

司馬遷的人物傳記寫得特別出色,除了寫王朝更替的一眾英雄爭霸故事,他在「列傳」中所寫的各式人物,同樣精采紛呈。不少歷史人物在他筆下的形象,更影響後世人對他們的評價,其中一個表表者是戰國時代大文學家屈原。
屈原的文學成就非凡,對後世影響深遠,但他最為人推崇的是他的人格和愛國熱忱。我們每年都有節日記念這個人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屈原受到後世推崇,司馬遷應該記上一功。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對他推崇備至,文章寫得十分感人,後世對屈原的評價大都由此而來。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本篇一開始便介紹屈原的出身和才能。屈氏是楚國的貴族,其祖先瑕是楚武王之子,因被封於屈而子孫以之為姓,所以這裏說屈原是「楚之同姓也」。自春秋以來,屈姓歷世都擔任楚國的顯要職位。屈原也不例外,出任楚懷王的左徒,對內對外都擔任重要的角色,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認為他是有很強治國能力的人材。
好景不常,屈原的際遇很快便發生變化。文中指同為楚國重臣的上官大夫因為爭寵,嫉妒屈原的才能,向楚懷王進讒,使懷王發怒而疏遠屈原。屈原對懷王聽信讒言感到痛心,又憂傷賢明被讒諂遮蔽,公義和方正反不被接納,於是創作了《離騷》。《離騷》是屈原的長篇巨著,是歷來最為人稱誦的作品。大抵司馬遷在讀到這篇名作後,更認識屈原這個人物而被深深打動,因此在這裏忍不住加插一大段對《離騷》的評論,更對屈原的志行推崇備至。首先他分析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是由於被讒而怨生,他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事奉君主,但被讒人離間,正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司馬遷寫屈原,投放了極大主觀感情,大概是他受李陵事件牽連下獄受刑後,滿腔屈怨,與屈原相近。他這幾句是為屈原抱不平,也似乎是在寫自己。接着他細緻地分析《離騷》,把它與《詩經》並列,讚揚它兼得「國風」和「小雅」的優點,再從其文見作者屈原的人格志行。司馬遷這一大段對《離騷》的評論,也是對屈原人格的評論。總結性的四句評語:「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是結合了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而論,司馬遷更加以說明:他的文章簡約,稱述的事雖小但意旨宏大;他的辭句精妙,舉出的物類雖淺近但意義深遠;他的志向高潔,所以稱引的事物都是芳草美人;他的行為清廉,所以至死都不容許自己疏懶。司馬遷對屈原和他的作品推崇備至,指他志向高潔,行為清廉,在汙泥濁穢中能潔身自愛,他的人格甚至可以與日月爭光。
在《屈原列傳》後面的內容,司馬遷再回到歷史事件的敍述,寫屈原被楚懷王貶退後,懷王受小人播弄,使國政日漸衰敗,後來更受蒙騙而客死於秦國。楚懷王死後,長子頃襄王立,重用他的弟弟子蘭。屈原雖多番表示希望盡忠報國,但頃襄王始終沒有任用他。子蘭知道屈原對自己不滿,又指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怒而把屈原放逐到偏遠的地方。屈原至此已感到完全絕望,最後走到汩羅江邊,抱石投江,結束了鬱鬱不得志的一生。
《屈原列傳》在《史記》中是一篇很獨特的作品。司馬遷以十分讚賞、認同和同情的態度來寫《屈原列傳》。司馬遷對屈原這個人物傾注了特別深厚的感情,是和司馬遷本身的際遇有關。這種主觀感情的投射,影響了司馬遷所運用的手法。《屈原列傳》屬於「列傳」,但與《史記》中其他人物傳記的寫作手法不同。司馬遷在其他傳記多先敍述人物的事跡,嘗試以客觀的角度去表現人物的面貌,最後才以「太史公曰」寫出自己對這人物的看法。司馬遷在《屈原列傳》卻常在敍述之間加插自己的第一身評論,用了「夾敍夾議」的寫法。
在敍述屈原及楚國史事之中,司馬遷插入了兩大段自己的議論。第一大段議論寫在屈原因被懷王疏遠而作《離騷》之後。第二大段議論寫在頃襄王繼位,屈原多番表明想再為國效忠而不果之後(本篇未選)。司馬遷按捺不住要大發議論,更不惜打破自己所定下的「列傳」體裁,大概自覺遭遇與屈原相似,都是曾得到君王信任,然後受到無理的處罰,在悲憤中著述。由於同病相憐,司馬遷在寫《屈原列傳》時,禁不住一再擱下對史實的記敍,而以自己的口吻,發出情感激動的議論,可說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史記》中文章一向被看重的是敍述內容和人物刻劃,而此篇卻有獨特的文采。可能由於本篇寫的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司馬遷寫本篇時也注入了不少文學元素。本篇文辭十分優美,更大量使用了對偶和排比句式,讀來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不少名句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最後寫屈原投江前所說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等,一直為後世人所樂道。

作者/出處

司馬遷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 (西元前一四五──前八六)。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西漢史學家。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臨終時,命遷承其志撰述《史記》。遷三十八歲時繼任太史令,發憤著述。漢武帝天漢三年(西元前九八),因李陵案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著述《史記》。至武帝征和三年(西元前九〇),始大略就緒。

《史記》是我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始於黃帝,迄於武帝獲麟,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餘萬言,貫通約三千年的史事。

《史記》取材精博,記述詳審,體糸完整,是歷代正史之楷模。在文學價值方面,《史記》的人物刻畫,鮮明生動,行文用語,簡鍊流暢,集先秦散文之大成。自班固至唐宋以來的古文大家,無人不讀《史記》,即使唐以後的傳奇小說以至戲劇題材,都受其影響。歷來為《史記》作注的很多:最通行的有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和司馬貞《史記索隱》,合稱「《史記》三家注」,有南宋黃善夫刻本《史記》(三家注本)傳世。

查閱次數:257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貴族,學問淵博,出任楚懷王的左徒,對內對外都擔任重要的角色。後來他因為屢遭排擠,被貶流放,最後因見楚國國勢日衰,悲憤憂鬱,投江而死。屈原著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及《漁父》等作品,文采斐然,表達了愛國之情。

《屈原賈生列傳》是《史記》中第二十四篇列傳,是屈原和西漢政治家賈誼的合傳,其中以屈原事跡為主。本篇節選《屈原列傳》的前一部分,概述了屈原早期任楚懷王左徒的經歷,以及對屈原作品和人格的評論。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