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漢儒尊稱《詩》為經,故稱《詩經》,至今相沿不改。《詩經》是我國成書最早的詩歌總集,大約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據說曾經過孔子的刪訂,存三百零五篇,原作者不詳。《詩經》所收詩歌產生的時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迄春秋中葉,前後約五百年。《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衞、鄘、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部分,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風》是地方土調,大部分屬民間歌謠,小部分屬貴族作品。《雅》原是周代朝廷樂歌的名稱,內容以史事和祭祀為主。分《小雅》、《大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貴族作品,《小雅》是西周末東周初之作,有部分屬民間歌謠。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周王和各諸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為研究古代詩歌的創作技巧和文字聲韻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詩經》的內容,包括社會各階層的活動,從多方面反映了春秋中葉以前的歷史。《詩經》遭秦火後,漢初傳《詩經》者有魯、齊、韓、毛四家。至宋初,僅《毛詩》尚傳,其餘三家已散佚,只留下少量遺說。《毛詩》傳自毛亨和毛萇。《詩經》歷來注本多不勝數,清人王先謙撰有《詩三家義集疏》,是較為普及的綜合注本。《采薇》為《詩 · 小雅》的一篇,版本據《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詩序》謂「《采薇》,遣戌役也」,是「文王之時」作。後多不從此說,至今亦無定論。周朝時,北方的玁狁時常南侵,不斷發生戰爭。宣王時,征服了玁狁,《小雅》的《出車》和《六月》等篇,便明言宣王時大將南仲和尹吉甫平定玁狁的事,《采薇》當是同時期作品。這首詩追述了周朝軍士戍邊作戰的情景和歸途中思家的情況。詩分六章:第一章寫防禦玁狁,戰士長期不得回家。第二、三章寫戰士思家及征戍的艱苦。第四、五章寫戰爭的情況。第六章寫戰後軍士還鄉途中的心境。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數句,工整雅麗,物中有我,景中有情,正是王國維所說的「有境界」(《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