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謀攻篇(節錄)謀攻篇(節錄)
謀攻篇(節錄)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1五則攻之2倍則分之3敵則能戰之4少則能逃之5不若則能避之6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7
因此用兵的方法是,兵力十倍於敵軍就包圍他們,兵力五倍於敵軍就主動向他們發動攻擊,有一倍於敵軍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兵力相等,就能夠抗衡而一戰;兵力比敵人少,就要能夠及時逃脫;力量不如敵人時,就避免與敵人交戰。因此兵力弱小的一方如果堅持作戰,必被強大的敵軍所擒。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夫將者,國之輔8也;輔9則國必強,輔10則國必弱。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周全國家必定會強大,輔助有嫌隙國家必定會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11: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12,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13軍。
因此國君會對軍隊做成危害的情況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14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15。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16。是謂亂軍引勝17
不曉軍務的人卻一同參預軍政,將士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瞭解軍事權變卻去干涉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感到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有疑慮,其他諸侯乘機進攻的災難就臨頭了。這就是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18,上下同19者勝,以20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21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因此能夠預見勝利有五方面:知道可以開戰和不可以開戰的獲勝,懂得根據兵力多少而採取不同戰術的獲勝,全國上下心意相同的獲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獲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以牽制的獲勝。這五種,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22;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所以說:瞭解敵方也瞭解己方的,百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方但瞭解己方,勝負的機會各半;既不瞭解敵方又不瞭解己方,每次戰鬥必有危險。
地形篇(節錄)地形篇(節錄)
地形篇(節錄)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23;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24愛而不能令25亂而不能治26,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跟他共赴險境;對待士卒像對待心愛的兒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喚,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兒子,不可以用來作戰。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27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只瞭解自己的軍隊可以打,而不瞭解敵人不可以打,取勝的機會只有一半;只瞭解敵人可以打,而不瞭解自己的軍隊不可以打,取勝的機會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軍隊能打,但是不瞭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機會仍然只有一半。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知兵28者,動而不29舉而不窮30。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所以懂得用兵方法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戰略變化無窮。所以說,瞭解解敵方,又瞭解己方,勝利就會有把握﹔如果再瞭解天時地利,那麼勝利就無窮無盡了。

導賞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軍事專著。這部兵法是對春秋以前中國古代戰爭經驗的理論總結,在戰國時代已廣受推崇,諸子著述中也常有引述。有人認為《孫子兵法》不僅提出了一系列行軍交戰的規律和策略,而且蘊涵深邃的哲學思想,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書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戰略原則,不僅被後世的人應用於戰爭中,而且長期以來被人應用於政治鬥爭、外交角力以至體育競技中;發展至當代,更被人應用於經濟領域,於現代企業和商戰中運用,並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孫子兵法》只有十三篇,約六千餘字,每篇的篇幅很短,但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這裏節選了《孫子兵法》其中兩篇的部分內容,包括第三篇《謀攻》和第十篇《地形》。這裏集中看《孫子兵法》其中一個十分著名的觀點,就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篇章節選第一則是《謀攻篇》的後半部。《謀攻篇》主要談致勝的策略部署。孫子認為與敵交鋒不應硬攻硬拼,最上乘是不用開戰而以智謀取勝;如逼不得已開戰,也應審時度勢,因應己方和敵方的實力去部署戰鬥的方式。在這選段中,孫子指出先要衡量己方和敵方的實力,雙方實力對比不同,作戰的策略也應該不同。己方比敵方強,就應進攻圍剿;如果己方戰鬥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與敵人交戰。他反對以弱抗強的匹夫之勇,指出如果力量不足而固執硬拼,必定會成為強敵的俘虜。
下面再談將帥和國君在用兵上的合作。孫子認為將帥是國家也即國君的輔助者,如果將帥與國君的關係密切、彼此協調,國家就會強盛;如果他們之間有嫌隙,關係疏遠,國家就會衰弱。他提出三種國君會對軍隊做成危害的情況,意思是希望國君尊重統領軍隊的將帥的權威,不要憑主觀想像亂發命令,對軍隊造成干擾和牽制;否則軍隊有困擾疑惑,其他諸侯就會有機可乘,造成國家的危難。
接着孫子歸納致勝之道有五項:一是能準確判斷是否可以開戰,二是能根據兵力多少而採取不同戰術,三是全國上下一心,四是有策略地部署戒備,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干預牽制。
最後,孫子在《謀攻篇》總結取勝的最重要原則就是「知彼知己」。他認為如可以瞭解敵方和己方的實力和形勢,每次作戰都不會有危險,否則就肯定每次都會吃敗仗。孫子傳揚後世的名言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常被誤傳為「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其實孫子在《謀攻篇》前半部已提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他所追求的並非「百戰百勝」而是「百戰不殆」。這裏的「殆」解作「疲憊不堪」,失去了戰鬥力。一支軍隊不怕戰敗,怕的是喪失了戰鬥力。孫子的意思是如果將領能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即使一次戰敗,也可再次站起,繼續戰鬥。
在另一則節選的《地形篇》中,也有相似的論點,而這篇又談到將帥與士卒的關係。孫子認為如果將帥能愛護士卒,士卒就會願意為他賣命。不過,如果只給他們優厚待遇而不善於指揮他們,軍隊素質會變差,是不能用來打仗的。這是在「知己」方面的一個層面,指出瞭解甚至提升自己士卒的素質,而且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十分重要。
下面再提出類似「知彼知己」的觀點,指出只掌握己方士卒的實力並不足夠,也要掌握敵方的實力。如兩方只知一方,只能有一半的勝算。再進一步,在要知道自己士卒和敵人實力之餘,更加上要知道地形是否有利於己方作戰,才可以穩操勝券。他認為真正「知兵」的將帥,總是在軍事行動中從不會迷惑,作戰的部署也層出不窮,令敵人難以抵擋。最後,孫子再作全篇的總結,在「知彼知己」之上,再加上「知天知地」這個致勝因素。總之,越能掌握軍事上各種資料的,勝算越高。
《孫子》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各篇寫法並不如戰國後期的諸子文章結構性那麼強,而有些像筆記的形式。它不着重整篇的鋪排和文氣,只求以最明確清晰的語句一針見血地說出要點。不過作為整部書來看,《孫子》各篇之間結構慎密,次序井然,比同期的儒家經典《論語》的編排有組織得多。它從《計篇》開始,到《用間篇》結束,把用兵中的各個側面,各個環節,論述得細密而周全。由於《孫子二則》只是節選,我們看不到各篇之間甚至一篇之內的結構安排,只能看到一些修辭用句的特色。《孫子二則》中有很多典型的議論句式,篇中多用簡短句子,又常用數字去列明重點,使論點十分清晰易明。其中又運用了大量層遞、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加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查閱次數:39950
資料來源:
朗讀:錢景亮(粵)、程廣寬(普)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貞(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孫子》

《孫子》一書相傳是春秋末期齊(今山東北部)人孫武所著。孫武,生卒年不詳,約與孔子同時。周敬王八年(西元前五一二),孫武晉見吳王闔閭,任為將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其功業說:「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可見其在軍事上的成就。

《孫子》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世譽為「兵經」。全書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十三篇。作者綜合了春秋以來各國交戰的經驗,歸納出戰略和戰術的規律,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軍事學中產生極廣泛的影響。後人並將其理論應用於政治、經濟和外交等領域。

《孫子》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它的章法簡約,文字平實,為後世說理散文的模範。由於此書產生年代極早,且流傳久遠,所以衍生出不同的版本。一九七二年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兵書中有殘本,《孫子兵法》只二百餘簡,約等於傳世本三分之一強。

查閱次數:3015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篇第一則節錄自《孫子‧謀攻》,第二則節錄自《孫子‧地形》,版本據《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

《謀攻》是《孫子》第三篇,內容論述運用計謀獲取勝利的方法,而本節錄部分提出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更成為戰事的普遍規律。

《地形》是《孫子》第十篇,內容論述地形在戰爭中的重要,以及在不同地理條件下進行軍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此外,本節錄部分也解釋軍事管理的策略,強調將領既要愛惜士兵,又須執行嚴明的紀律。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