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厉王虐,国人谤王。厉王虐,国人谤王1
周厉王暴虐,人民都毁谤他。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告王曰:「民不堪2矣!」王怒。得卫巫3,使4谤者。以告5,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6
召公禀告厉王道:「人民已经不能忍受王的暴政了!」王听了很恼怒。招来一位卫国的巫女,叫她侦察那些毁谤王的人。只要她一报告,便把毁谤王的人杀掉。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路上碰见,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喜。告召公曰:「吾能7谤矣,8不敢言!」召公曰:「是9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10,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11川者,决之使导12;为民者,宣之使言13
厉王挺高兴。告诉召公:「我能够制止谤言了,这就不敢随便乱说了!」召公道:「这是像堵住水流那样,堵住他们的嘴了呀。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大水的洪流还要危险呢。堵住水流,水容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决口,洪水泛滥起来,伤人一定很多。堵住人民的嘴,情形也跟这一样。因此治水的,贵在除去障阻,使水能够畅流;治民的,贵在开导他们,使他们自由说话。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4瞽献曲15史献书16师箴17瞍赋18蒙诵19百工谏20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瞽史教诲24耆艾修之25,而后王斟酌26焉。
所以天子处理国事,要使上自公卿大臣,下至列士官员都进献讽刺的诗歌,乐师进献民间的乐曲,外史进献往古的史籍,少师进献警诫的箴言,瞍人朗诵诗歌来讽谏,蒙人诵读箴文来规劝,众工匠用技艺进谏,老百姓间接把对国事的意见传达上来,近侍随时进言规谏,王室大臣弥补国王缺失和监督国王行政,乐师和太师分用礼乐对国王进行教诲,上了年纪的师傅也对国王劝诫警告,然后再由国王裁夺施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是以事行而不悖27。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28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9。行善而备败30,所以31财用衣食者也。
这样,一切事情就可顺利实施而不悖情理。要说人民有嘴呀,就恰如土地有山川呀,财富、用度都从这里出产;也恰如土地有平原、湿地、盆地、沃野呀,衣食的资源都从这里出产。人民的嘴说话呀,行政的好和坏,都从这里反映显露。听取人民的意见,把人民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防备不再发生,就是为丰富财产、用度和衣食的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3?」
要知道人民在心里考虑了,然后用嘴说出来,这是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硬加堵塞呀?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这样,国家的生命还能维持几久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4
厉王不听。于是人民都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

导赏

本文记叙周厉王以杀止谤,不听召公开放言禁的谏诤,终被流放的史实,以为后世殷鉴。
本文分四段。
首段指出国人所以谤王,系由于厉王的暴虐无道。虽然只有两句,却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推知,如果厉王不暴虐无道,就不会有国人谤王的事情发生;更进一步,如果厉王是一位明主圣君,施行仁政,使国人得到幸福安乐,那么,国人不但不毁谤王,更会歌颂王、赞美王。如今既然因暴虐而招来了全国的毁谤,惟一止谤的办法,就得废除暴政而改行仁政,变虐民而为爱民,不这样,别无办法可以止谤。
次段叙召公谏王暴虐,「民不堪命矣」一语,显示厉王的暴虐已达于极点,但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大怒,利用「特务」(卫巫)私访密告,以杀止谤;这正是所谓「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道路以目」,变成了「无声之国。」
三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召公详细陈述不应以杀止谤及开放言禁的理由。他首先以防水为譬,堵塞水流不是办法,一旦溃决,为害更大,惟一办法即「决之使导」;止谤一如防水,不能以杀止谤,而应「宣之使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语,早已成了普遍引用的名言。他接着把天子听政,广纳百官之谏,作为施政参考的事说了一遍,意在指出人民舆论对天子无害而有利,天子要想「事行而不悖」,只有多多听取下方的意见。他又把人民舆论比如土地山川财用衣食,说明绝不可不让人民说话。最后即以不让人民说话,必定招致国亡身灭作结。这是中国最早主张言论自由比较具体的理由。
末段叙厉王不听,终被流放的事实。
历代暴虐专制的王朝,几乎全走上周厉王的覆辙,他们照样用极残酷的方法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也照样失去政权,把国运送终。

查阅次数:2554
資料來源:
朗读:张敬才(粤)、程广宽(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张敬才(粤)、程广宽(普)

作者/出处

《国语》

《国语》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以为是「左丘」,班固以为是「左丘明」,与《左传》作者为一人。 左丘明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孔子曾与其同好恶,有谓其曾为鲁太史,有谓其为孔子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国语》二十一篇,《汉书律历志》则称《春秋外传》。 刘知几《史通》亦因之,而更称《左传》为《春秋内传》。 今传最早之本为宋天圣明道本,包括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之史乘,共二十一卷。 其与《左传》之不同,则《左传》为编年史,此则为国别史。

查阅次数:1966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创作背景

本篇選自《國語・周語》,所記乃召公諫周厲王止謗之辭。周厲王,名胡,周夷王之子,是周代第十任國王,為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即位於公元前八七八年,因為暴虐無道,於即位第三十七年,為人民所廢逐,居外十四年而死。召公卻召穆公,名虎,乃文王庶子召康公之後裔,為周厲王的卿士。在厲王放逐期間,王位虛懸,即由召公和另一大臣周公共掌朝政,史家稱為共和時代。厲王死,共立厲王子繼位,即是周代中與的宣王。案厲王廢逐時在公元前八四二年,召公諫止謗事在厲王廢逐之前三年,當為公元前八四五年。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