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厲王虐,國人謗王。厲王虐,國人謗王1
周厲王暴虐,人民都毀謗他。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告王曰:「民不堪2矣!」王怒。得衛巫3,使4謗者。以告5,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6
召公稟告厲王道:「人民已經不能忍受王的暴政了!」王聽了很惱怒。招來一位衛國的巫女,叫她偵察那些毀謗王的人。只要她一報告,便把毀謗王的人殺掉。因此人民都不敢說話,路上碰見,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王喜。告召公曰:「吾能7謗矣,8不敢言!」召公曰:「是9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10,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11川者,決之使導12;為民者,宣之使言13
厲王挺高興。告訴召公:「我能夠制止謗言了,這就不敢隨便亂說了!」召公道:「這是像堵住水流那樣,堵住他們的嘴了呀。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大水的洪流還要危險呢。堵住水流,水容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決口,洪水泛濫起來,傷人一定很多。堵住人民的嘴,情形也跟這一樣。因此治水的,貴在除去障阻,使水能夠暢流;治民的,貴在開導他們,使他們自由說話。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4瞽獻曲15史獻書16師箴17瞍賦18矇誦19百工諫20庶人傳語21近臣盡規22親戚補察23瞽史教誨24耆艾修之25,而後王斟酌26焉。
所以天子處理國事,要使上自公卿大臣,下至列士官員都進獻諷刺的詩歌,樂師進獻民間的樂曲,外史進獻往古的史籍,少師進獻警誡的箴言,瞍人朗誦詩歌來諷諫,矇人誦讀箴文來規勸,眾工匠用技藝進諫,老百姓間接把對國事的意見傳達上來,近侍隨時進言規諫,王室大臣彌補國王缺失和監督國王行政,樂師和太師分用禮樂對國王進行教誨,上了年紀的師傅也對國王勸誡警告,然後再由國王裁奪施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是以事行而不悖27。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28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9。行善而備敗30,所以31財用衣食者也。
這樣,一切事情就可順利實施而不悖情理。要說人民有嘴呀,就恰如土地有山川呀,財富、用度都從這裏出產;也恰如土地有平原、溼地、盆地、沃野呀,衣食的資源都從這裏出產。人民的嘴說話呀,行政的好和壞,都從這裏反映顯露。聽取人民的意見,把人民認為好的加以推行,認為壞的防備不再發生,就是為豐富財產、用度和衣食的呀。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3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33?」
要知道人民在心裏考慮了,然後用嘴說出來,這是考慮成熟之後自然流露出來的,怎麼能硬加堵塞呀?如果堵住他們的嘴,這樣,國家的生命還能維持幾久呢?」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34
厲王不聽。於是人民都不敢說話了。三年以後,便把厲王放逐到彘地。

導賞

本文記敍周厲王以殺止謗,不聽召公開放言禁的諫諍,終被流放的史實,以為後世殷鑑。
本文分四段。
首段指出國人所以謗王,係由於厲王的暴虐無道。雖然只有兩句,卻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推知,如果厲王不暴虐無道,就不會有國人謗王的事情發生;更進一步,如果厲王是一位明主聖君,施行仁政,使國人得到幸福安樂,那麼,國人不但不毀謗王,更會歌頌王、讚美王。如今既然因暴虐而招來了全國的毀謗,惟一止謗的辦法,就得廢除暴政而改行仁政,變虐民而為愛民,不這樣,別無辦法可以止謗。
次段敍召公諫王暴虐,「民不堪命矣」一語,顯示厲王的暴虐已達於極點,但厲王不但不聽,反而大怒,利用「特務」(衛巫)私訪密告,以殺止謗;這正是所謂「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是「道路以目」,變成了「無聲之國。」
三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召公詳細陳述不應以殺止謗及開放言禁的理由。他首先以防水為譬,堵塞水流不是辦法,一旦潰決,為害更大,惟一辦法即「決之使導」;止謗一如防水,不能以殺止謗,而應「宣之使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二語,早已成了普遍引用的名言。他接着把天子聽政,廣納百官之諫,作為施政參考的事說了一遍,意在指出人民輿論對天子無害而有利,天子要想「事行而不悖」,只有多多聽取下方的意見。他又把人民輿論比如土地山川財用衣食,說明絕不可不讓人民說話。最後即以不讓人民說話,必定招致國亡身滅作結。這是中國最早主張言論自由比較具體的理由。
末段敍厲王不聽,終被流放的事實。
歷代暴虐專制的王朝,幾乎全走上周厲王的覆轍,他們照樣用極殘酷的方法壓制人民的言論自由,也照樣失去政權,把國運送終。

查閱次數:2560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國語》

《國語》一書的作者,司馬遷以為是「左丘」,班固以為是「左丘明」,與《左傳》作者為一人。左丘明的生平事蹟已不可考,孔子曾與其同好惡,有謂其曾為魯太史,有謂其為孔子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國語》二十一篇,《漢書律曆志》則稱《春秋外傳》。劉知幾《史通》亦因之,而更稱《左傳》為《春秋內傳》。今傳最早之本為宋天聖明道本,包括春秋時代的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之史乘,共二十一卷。其與《左傳》之不同,則《左傳》為編年史,此則為國別史。

查閱次數:1974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本篇選自《國語・周語》,所記乃召公諫周厲王止謗之辭。周厲王,名胡,周夷王之子,是周代第十任國王,為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即位於公元前八七八年,因為暴虐無道,於即位第三十七年,為人民所廢逐,居外十四年而死。召公卻召穆公,名虎,乃文王庶子召康公之後裔,為周厲王的卿士。在厲王放逐期間,王位虛懸,即由召公和另一大臣周公共掌朝政,史家稱為共和時代。厲王死,共立厲王子繼位,即是周代中與的宣王。案厲王廢逐時在公元前八四二年,召公諫止謗事在厲王廢逐之前三年,當為公元前八四五年。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