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1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2,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34以為輪,其曲中規5;雖有槁曝6、不復7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8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9,則10明而行無過矣。
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學,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顔料,是從藍草裏取出來的,但青的程度卻已超過了藍草;冰塊是水凝結成的,但冷的程度卻已超過了水。一根夠直的木頭,把它弄彎曲了,做成車輪,那彎曲的程度很夠圓,縱然再把它曬乾,也不能再直的,這是已把它弄彎曲了的緣故。所以:木頭把它用正曲直的墨線一劃,就能使它成了直的;金屬的東西把它用石頭一磨,就能使它成了銳利的;作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多方面地學習,並且天天省察自己,考驗考驗自己的所行所為,是否能跟所學的相符,如果這樣,那就會增進智慧聰明,在行為上也就能沒有過失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11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2也,而聞者彰。
我曾整天價思想過,可是趕不上一會兒所學的多;我曾提起腳來遙望過,可是趕不上登上高山所看見的多。登到山頂上招手,胳膊並沒有格外加長,可是距離遠的人也能見到;順着風勢呼叫,聲音並沒有格外使力,可是那聽的人卻能聽得特別清楚。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13者,非能水14也,而15江河。君子16非異也,善假於17也。
乘車騎馬的,並不是他自己會快跑,卻能行千里路;利用舟船的,並不是他自己會游水,卻能橫渡江河;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並不是他的本性和平常人有什麼不同,只是他善於「學」的緣故。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18自得,聖心備19焉。故不積跬步20,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21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22功在不舍23
把土累積成山,就能興雲致雨;把水累積成淵,就能產生蛟龍;把善行累積成優良的品德,就能智慧超絕,悠然自得,具有一顆極徹悟、靈通的心。所以走路時如果不半步半步地累積起來,決不能走完千里路程;不把細小的溪流累積起來,決不能匯成江海。駿馬雖然跑得快,可是如果牠只一跳,也不能跳過十步;駑馬雖然跑慢,可是如果牠能不停地走,也能追上駿馬走完的路。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24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2526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27也。蟹六跪而二螯28,非蛇蟺29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像雕刻一樣,如果時刻時輟,就是最柔軟的木頭也刻不破;如果不停地刻,就是最堅硬的金石也能刻得好。蚯蚓並沒有銳利的爪牙,也沒有堅強的筋骨,可是牠在地下卻建築的有穴,能夠上吃塵埃,下飲黃泉,原因在於牠的用心專一。螃蟹雖然有六隻腳兩隻螯,可是牠自己卻不能築巢,如果不是有蛇鱣現成的穴供牠利用,牠簡直就沒有地方可以存身,原因在於牠的性情急躁。

導賞

本篇節錄自《荀子‧勸學》,《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先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指出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接着,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借用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要用「輮」;刀劍要「利」,需就「礪」,說明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以此推論,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經過後天不斷學習而獲得的。
在第二段,作者先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再以比喻說明「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據此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則論述學習應有的方法和應持的態度。作者強調學習須循序漸進,逐步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他先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正面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只要不斷學習,就會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具備聖人的思想品德。接着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闡明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步發展的過程。最後列舉「騏驥」、「駑馬」、「朽木」、「金石」、「螾」和「蟹」等正反對比的事物為喻,反覆闡述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是否具備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學習態度。
荀子的散文長於論辯,說理透徹,謹嚴綿密,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亦豐富多彩,善用比喻和對比手法,多排偶句,本篇亦具這種特色。分述如下:
(1)結構緊密,層層相扣
本篇構思周密,首段先為文章立論,說明為學之重要,然後就治學的途徑、方法和態度,展開論述。全篇緊扣主題,反複論證。而各段之間,亦層層相扣,一段之中,又分幾個層次,如篇中第三段,整段文字,析述條暢,層層深入。先以「積土」、「積水」、「積德」,從正面說明道理,然後進一步闡釋——「不積跬步」、「不積小流」是從反面立論;「騏驥」、「駑馬」、「朽木」、「金石」則從正反兩方面,析述有毅力的優點和缺少毅力的缺點,最後藉「螾」與「蟹」來闡明專一與不專心的好處和壞處,將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剖析得非常透徹明瞭。
(2)取譬設喻,論證具體
本篇大量運用比喻,藉着靈活多樣的比喻,將抽象的道理說得顯淺易懂,具體明白。有的從正面設喻,如「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用借喻,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文中設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着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生動傳神。
(3)正反對比,增說服力
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本篇也非常出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於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後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闡明「不捨」對於學習的重大意義。又以「螾」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闡釋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正反對比鮮明,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4)善用排偶,錯落有致
本篇所用的排偶句式,可謂舉不勝舉,讀來既富論辯色彩,又具文學韻味。如文章開首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即以不整齊的句式,寫成齊整的對偶句,令文氣顯得錯落有致。文中亦有對偶工整的句式,單句如有「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複句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此外,篇中又運用排比句,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中間加插一句「而神明自得」,音節跌宕有致,增強文章的節奏感。

查閱次數:37388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粤)、程廣寛(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張磊(文)、張瑞卿(粤)、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荀子

荀子(公元前三四零?──二四五?),名況,稱荀卿,或作「孫卿」「郇卿」(荀、孫、郇,乃一音之轉);或據劉向叙《荀子新書》中「蘭陵人喜字卿,蓋法孫卿」之語,斷其字卿,但《史記》本傳及《漢志》俱不載。戰國時趙國郇(古郇國,後屬趙,地在今山西猗氏縣境)人。他和孟子同時稍後。曾遊燕,未見用;去燕遊學於齊,三為祭酒,以言諫齊相,齊相不用;入秦見昭王及范睢,仍不得志;去而遊趙又轉齊,因為人所讒,乃至楚,楚相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李斯、韓非師事之。後春申君死,他即罷官,卒葬蘭陵(今山東嶧縣)。他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重鎮,自昔即與孟子並稱「孟荀」,同為儒家宗師。但他與孟子,無論在性格上、文章的作風上以及學說上,都很不相同。孟子是豪放、粗濶的,他卻是謹飭、細密的;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在自我修養方面,注重內蘊的擴充,在政治方面注重在上的感化和民眾的教育;他卻相信人性是惡的,注重外表的抑制,和禮制的束縛。同時他也吸取了墨家、道家的一部分主張,形成了他自己一派新儒學;因此他重義卻不輕利,法先生兼法後王,尚王道也尚霸道。他的著作,今存有《荀子》三十二篇,漢劉血校書時曾題為《孫卿新書》,《漢志》題為「孫卿子」,唐楊倞為之注,更名《荀子》;通行本有清王先謙《荀子集解》。

查閱次數:2129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荀子》共20卷,收錄文章32篇,其中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部分可能由他的弟子記錄而成,內容包括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

本篇節錄自《荀子‧勸學》,《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資料來源:
張磊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