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自渡風陵,易車而騎。朝發蒲坂,夕宿鹽池。陰雲蔽虧,時雨凌厲。自河以東,與關內稍異︰土逼若衖,塗危入棧。原林黯慘,疑披谷口之霧;衢歌哀怨,恍聆山陽之笛。自渡風陵1,易車而騎。朝發蒲坂2,夕宿鹽池3。陰雲蔽虧4,時雨凌厲5。自河以東,與關內稍異:土逼若6塗危入棧7原林黯8慘,疑披谷口之霧9衢歌10哀怨,恍聆山陽之笛11
在風陵渡過河後,換車騎馬。早上從蒲坂出發,當晚便趕到鹽池住宿。一路之上,陰沉的雲瀰漫天空,當令的雨稀疏地落。沿黃河東岸,景象和關內稍稍不同:道路窄狹得像小巷,又像走進棧道那麼危險難行。陰黯慘淡,原野林木,猶如披上了谷口的霧衣;音調哀怨的市井歌聲,恍如聽到了山陽的笛韻。
日在西隅,始展黃君仲則殯於運城西寺;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㜷之遺牋尚存;披其繐帷,則城東之小史既去。蓋相如病肺,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猶復丹鉛狼藉,几案紛披。日在西隅,始展黃君仲則殯於運城12西寺;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㜷13之遺牋尚存;披其繐帷14,則城東之小史15既去。蓋相如病肺16,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17,臨終而始悔者也。猶復丹鉛18狼藉,几案紛披。
直到太陽偏西,才看到殯殮在運城西寺,黃君仲則的靈柩。所能看見的只是留下一口七尺的棺木,滿箱零亂的書籍。檢閱他的書桌,未完的遺稿還在;掀開他的喪帳,當年的形影全無。原來他患的是司馬相如一般的肺病,纏綿牀褥月餘,已經很難治愈;生平又像李賀一樣地嘔心寫作,直到臨死才覺得後悔的。卻還仍然圈圈點點,筆墨、書籍、稿件,雜亂地堆滿了一桌。
聞其絕命前夕,吟哦未已,手不能書,畫之以指。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焉。聞其絕命前夕,吟哦未已19,手不能書,畫之以指。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20,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焉。
聽說他死的頭一天,還在不停地吟咏詩句,手都不能拿筆了,用指頭來畫。這就是杜鵑快要轉化,仍舊拚命地發出悲哀的聲音;騺鳥已臨死亡,希望遺留下一點有力的羽毛;世上的事甚麼都不管,留戀身後的名聲的啊。
伏念明公生則為營薄宦,死則為䘏衰親;復發德音,欲梓遺集。一士之身,玉成終始,聞之者動容,受之者淪髓。冀其遊岱之魂,感恩而西顧;返洛之旐,銜酸而東指。又況龔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雖亡,不無死友。伏念明公生則為營薄宦,死則為䘏衰親;復發德音,欲梓遺集。一士之身,玉成終始,聞之者動容,受之者淪髓21。冀其遊岱之魂22,感恩而西顧;返洛之旐23銜酸24而東指。又況龔生竟夭25,尚有故人;元伯雖亡,不無死友26
我想明公在他生前就為他謀得了一個小官,死後又曾撫卹他的家庭,更曾答應,準備出版他的遺著。一個窮書生,竟蒙這樣始終幫忙到底;聽見的人誰都會要感動,身受的人更自永難忘記。想來他如死而有知,魂魄一定會向西方對您叩謝;將來隨柩歸葬,也必然會含着辛酸東行呢!萬一死而無知,那麼,他自己雖然不幸短命死了,卻還有他的朋友活着;其中也還不少真正的朋友,像范式和張劭般真可以死生不二的朋友。
他日傳公風義,勉其遺孤,風茲來禩,亦盛事也。今謹上其詩及樂府共四大冊。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惟持論不同。嘗戲謂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余之指趣矣。」省其遺言,為之墮淚!他日傳公風義,勉其遺孤,風茲來27,亦盛事也。今謹上其詩及樂府28共四大冊。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29,惟持論不同。嘗戲謂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余之指趣矣。」省其遺言,為之墮淚!
將來傳述公的風義,勉勵他的遺孤,永為後世的模範,也是盛德的事。現在敬奉上他的詩和樂府四大冊。此君平生和亮吉最相好,只是見解卻彼此不同。他曾開玩笑地對亮吉說:「我如果不幸早死,集子經過你訂定,一定會不合我的意思。」回憶這種遺言,不覺為之掉淚。
今不敢輒加朱墨,皆封送閣下,暨與述菴廉使、東友侍讀共刪定之。即其所就,已有足傳;方乎古人,無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寫,別無副本,梓後,望尚付其遺孤,以為手澤耳。今不敢輒加朱墨30,皆封送閣下,暨與述菴31廉使、東友侍讀32共刪定之。即其所就,已有足傳;33乎古人,無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寫,別無副本,梓後,望尚付其遺孤34,以為手澤耳。
現在不敢妄動一字,全部封好,送給閣下和述庫廉使、東友侍讀共同刪定。即就他的成就說,已經有足傳的價值;比較古人,不愧是一位作家。只是草稿都是他親手寫的,並沒留有副本;出版以後,希望轉交他的遺孤,作為手澤,藉留紀念。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關,馬上率啟,不宣。亮吉十九日已抵潼關,馬上率啟,不宣。
亮吉十九日已回到潼關,在馬上草草地寫上這信,不多說了。

導賞

本文屬書牘類。書牘有駢散之別,此牋乃用駢文寫的。駢文句法,以四字六字對仗為主,故又稱「四六文」。
本文主題在請求畢沅實踐諾言,出版黃仲則的遺稿。既在促成亡友遺稿出版,故必從兩方面着筆:1說明遺稿出版之必要;2強調協助出版者的精神收穫,使其樂於資助。作者即抓住此兩點發揮。其對亡友欵欵情深,不辭七百里臨喪,風義足多;而字裏行間,憐才傷逝不盡徘徊之意,尤使人讀之惻然。
查閱次數:2603
資料來源:
朗讀:(粵)、程廣寛(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白晶(普)

作者/出處

洪亮吉

洪亮吉(公元一七四六——一八〇九)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清陽湖(今江蘇武進縣)人。六歲死了父親,家貧,初以副貢生供職安徽督學朱筠的幕下。他事母至孝,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母親死了的消息,就號啕大哭起來,以致失足掉在水裏,飄游了好幾里路遠,才被人救起。以後每遇忌日,就自己禁食。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〇),考中進士第二名,那時他已四十五歲,被任為編修,後改任貴州視學官。嘉慶元年(公元一七九六)他曾上書論時事,指斥當時大臣們的醜惡,觸怒了清仁宗(顒琰),因即被捕,遣戍於新疆的伊犂。第二年遇大赦,才得回來,乃自號「更生居士」。從此游山玩水,歷經嵩、華、黃山等處。他是清代的駢文大家,作品輕俏清新,世稱「常州體」。所著詩文有《卷施閣集》,後人合其他遺著輯為《洪北江全集》。

查閱次數:896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關指潼關,在黃河南岸,為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處。畢侍郎即畢沅。侍郎,官名,即清朝各部副大臣。畢沅,字湘蘅,號秋帆,又號靈巖山人,清鎮洋(今江蘇太倉縣)人。乾隆進士,歷任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巡撫,官至湖廣總督。幼聰穎,好讀書,對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一生著述甚富,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鑑》傳世。牋(粤:[箋zin1];普:[jiān]),同「箋」;即書信。本文作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一七八三),那時畢沅正做陝西巡撫,作者為其幕客。作者有位好友黃仲則,客死在山西的解縣,作者敦於友誼,一連四晝夜,騎馬奔馳了七百里,由陝西經潼關到山西弔喪,並籌資把黃的靈柩送回武進原籍。回到潼關時,就給畢沅寫了這封書信,除了報告經過以外,並請其出資刊印黃的遺著。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