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的所以滅亡,並非兵不夠強,也不是仗打得不好,毛病在於把土地割給秦國,向秦國求和。把地割給秦國,向秦國求和,自己的國力自然虧損,這是滅亡的主要原因。或者有人問:「六國交互滅亡,都是因為割給秦國土地,向秦國求和嗎?」我可以這樣回答:「那些不割地求和的國家,是受了割地求和的國家的連累才滅亡的。」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因為喪失了強援以後,自己絕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毛病在於割給秦國土地,向秦國求和」。國除了用兵侵略的土地以外,有時得一個小縣,有時得一個大城,這些收獲,實際上多於它用兵侵略所得的百倍;各國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上也多於因戰敗而損失的百倍。那麼,秦國最希冀的,各國最為患的,就根本不在戰爭了。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思厥2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想想他們那些祖先,當年冒着風霜之苦,披荊斬棘,好不易才得到一尺一寸的土地。後代子孫們卻不知道愛惜,動不動就拿土地送人,像丟掉草芥一個樣。今天割給人家五個城,明天割給人家十個城,然後才能換得一宿的安眠;等到早晨起來看看四境,秦兵已經又來到了。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然則諸侯3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4,奉之彌5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6,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7此言得之。但是各國的土地是有限的,秦國的慾望卻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你割給它的越多,它侵略你也越急,所以用不著作戰,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已經可預先判定了。因此而一至於滅亡,照理說那本是應該如此的。古人說:「割給秦國土地,向秦國求和,等於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燒不完,火是不會熄滅的。」這話很對。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8,何哉?與嬴9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10,始速禍焉。齊國並沒有割地給秦國,向秦國求和,但終於也跟隨五國之後滅亡了,這是為什麼?這是它歸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緣故。五國既已滅亡,齊國也就不能免了。燕、趙兩國的君主,起初都有深遠的謀略,能夠防守自己的國土,做法很對,並沒有割給秦國土地,向秦國求和。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自己卻還能夠支持了一些時候,那些國家滅亡之後,它才滅亡的,這就武力抵抗的效果。至於太子丹使荊軻去行刺秦始皇,那反而更招惹了大禍來。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11連卻之。洎牧以讒誅12,邯鄲為郡13,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趙國曾和國打了五次仗,敗了兩次,勝了三次;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都給趙國的大將李牧擊敗了;直到趙王聽信了讒言,殺了李牧,趙都邯鄲這才陷落,可惜趙國沒有能夠抵抗到底。況且當時燕、趙兩國從事武力抵抗的時候,其餘那些國家都快要給秦國吃掉了,可以說形勢孤立,已經非常危險,結果戰敗而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向使三國14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15不行,良將16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17。如果韓、魏、楚那三個國家都能自己愛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歸附秦國,燕太子丹便不使荊軻行刺秦始皇,趙國的大將李牧不被殺,那麼,究竟誰勝誰敗,誰存誰亡,和秦國比較一下,或者還不容易推測出來哩。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唉唉!假使把割給秦國的土地,用以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事奉秦國的那份心意,來優禮天下的奇才;集中力量去抵抗秦國的侵略,那麼,我恐怕秦國就是吞在口裏也不能下咽的。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可悲呵!有這樣的形勢,竟然屈服在秦國的積威之下,天天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月月割讓給人家土地,逐漸起進了滅亡的絕境!作為一個國家執政的人,能這樣屈服在人家的積威之下嗎!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按說六國和秦國都是一樣的諸侯之國,六國的國勢雖然趕不上秦國,但是還有不用割地求和就能戰勝秦國的可能;如果天下一統的大國,竟然降格效法六國滅亡的故事,這就更不及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