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东风夜放花千树1更吹落、星如雨2宝马雕车3香满路。凤箫4声动,玉壶光转5,一夜鱼龙舞6
城里花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烟火灿烂有如被吹落的流星雨。宝马拉着华丽的车子,路上飘着芳香。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像玉壶般的月亮升起,月光在人群中流转,鱼龙花灯整夜在飞舞着。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蛾儿雪柳黄金缕7,笑语盈盈8暗香9去。众里寻他千百10蓦然11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12处。
戴着蛾儿雪柳等亮丽头饰的妇女,面露微笑,仪态优雅地在人群中走过,散发着淡淡香气。我在人群中寻找他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却见那个人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导赏

以苏轼为首的豪放词派,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另一片天空。豪放词派在北宋沦亡之际有更大的发展,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其中代表作,另一位豪放派健将是南宋的辛弃疾。他出生时宋朝已偏安江左,北方大片土地落入异族之手。辛弃疾文武双全,二十三岁时带领义军投奔南宋,此后一直致力光复中原的事业。可惜南宋偏安后一蹶不振,君臣苟且偷安,辛弃疾多次提出北伐的主张都不被采纳,只能投闲置散,最后郁郁而终。
辛弃疾英雄既无用武之地,在投闲置散之时,就寄情写作。他的作品很丰富,现存词作有六百多首,是宋代最多的一位。他常在作品中寄托力图恢复国土的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他的词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这里介绍的《青玉案‧元夕》,并非辛词中常见的「尽忠报国」内容,而是写一次元宵节的情境。历来写元宵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而辛弃疾这一首词能被传诵千古,是因为它不单是写节庆,而是以独特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怀。
词的上阕写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景象。开头两句以比喻手法写灯火的璀璨。元宵夜满城灯火,就像春风一夜吹开了千树繁花;满天的焰火,又像是春风把天上繁星吹落,如雨洒下。「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写游人之盛,路上挤满富贵人家的车马,游人如鲫、仕女如云。下面三句写节日的活动,到处笙箫齐鸣,人们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彻夜狂欢。这一段着力渲染节日的热闹繁华,身处其中,应该受到这种欢乐气氛的感染。
词的下阕写人。先写在节庆中见到的众多穿戴漂亮的妇女,笑语盈盈,来往穿梭。古时家境较好的妇女不轻易出门抛头露面,只有在元宵节才可借观灯为名到外面走动,因此在元宵节见到的妇女特别多。这里没有正面描写妇女的外形和相貌,而是以特写的方式,以妇女的头饰显示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与灯火争艳。她们有说有笑,从诗人跟前经过。「暗香去」一词,表示这些妇女与诗人距离很近,经过后仍可嗅到她们的幽香;而一个「去」字表示她们都不是诗人的目标,巧妙地带出他要追寻的是下面所写之人。
词的最后四句是「画龙点睛」处。诗人大概心有所属,千方百计要追寻自己的意中人。经过整夜的寻觅,他似乎要失望而回;忽然一个不经意的回望,他竟看到要追寻的「那人」,就站在离开繁闹的「灯火阑珊处」。最后的场景是一个凝镜,没有动作,没有声音,诗人和「那人」可能就是这样互相凝望,百感交集。不少评论者认为,辛弃疾所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自身的投射。辛弃疾归南宋后力主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打压。他不愿与苟且偷安的人同流合污,宁愿遗世独立,郁郁而终。梁启超认为这首词正是表现辛弃疾「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这位远离繁华,自甘寂寞的「那人」,就象征辛弃疾一直追寻的不慕荣华、孤高脱俗的君子情操。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欣赏。作者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宵夜的热闹景象,一片繁华欢乐,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更造成了意境上的强烈反差,加强了词的深度。最后诗人与「那人」的相遇,更是一种非常现代的表现手法。「那人」既是作者的自身投射,最后的场景,就是作者回望自己,这是一个超脱的自己,是经过苦苦追求,却落得孤独落寞的自己。读者看罢,对作者也生出复杂的感情,或敬佩,或怜惜,或感同身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此词最后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代表「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读书人穷一生精力追寻学问或理想,似乎无什得着,有一天忽然不经意地回望,才看到所追寻的原来就在不远的那边。「众里寻他千百度」带有无限的辛酸,「蓦然回首」发觉千辛万苦追求的原来近在咫尺,那种惊喜、凄酸、安慰,百感交集,未经过一番历炼的人难以理解。这种解释当然与辛弃疾原词所表达的未必相同,而读者往往可加上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从作品中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诗词中的意象,更容易令读者各有不同的得着和诠释;也是这种可扩展的丰富内涵,提高了作品的生命力。

作者/出处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金人占领的北方,二十二岁率两千余众,起兵抗金,任天平节度使耿京掌书记,其后南下归宋。 历任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转运副使、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龙图阁待制。 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力主恢复中原,因此遭主和派排斥,晚年不得志,愤郁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以悲壮激烈的情感和不寻常的经历开拓了词的领域,与苏轼齐名,人称「苏、辛」。 有元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广信书院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传世。

查阅次数:5288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青玉案》,詞牌名,取自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晚上叫「元夕」、「元宵」或「元夜」,中國自古有元宵觀燈的風俗。

這首《青玉案‧元夕》收錄在在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裏,甲集編於淳熙十五年(1188年),可見此詞作於淳熙十五年之前,有說是作於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辛棄疾在二十一歲時(1161年)從金國起義投奔南宋,到此時已過了十多年,而南宋統治者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中。辛棄疾有志難伸,無路請纓,滿腹的激情和憂傷,無處可訴。這首詞是寫一次元宵節的情境,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懷。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