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東風夜放花千樹1更吹落、星如雨2寶馬雕車3香滿路。鳳簫4聲動,玉壺光轉5,一夜魚龍舞6
城裡花燈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煙火燦爛有如被吹落的流星雨。寶馬拉着華麗的車子,路上飄着芳香。悠揚的簫聲四處迴蕩,像玉壺般的月亮升起,月光在人群中流轉,魚龍花燈整夜在飛舞着。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蛾兒雪柳黃金縷7,笑語盈盈8暗香9去。衆裏尋他千百10驀然11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12處。
戴着蛾兒雪柳等亮麗頭飾的婦女,面露微笑,儀態優雅地在人群中走過,散發着淡淡香氣。我在人群中尋找他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卻見那個人站在燈火零落的地方。

導賞

以蘇軾為首的豪放詞派,為宋詞的發展開創了另一片天空。豪放詞派在北宋淪亡之際有更大的發展,名將岳飛的《滿江紅》就是其中代表作,另一位豪放派健將是南宋的辛棄疾。他出生時宋朝已偏安江左,北方大片土地落入異族之手。辛棄疾文武雙全,二十三歲時帶領義軍投奔南宋,此後一直致力光復中原的事業。可惜南宋偏安後一蹶不振,君臣苟且偷安,辛棄疾多次提出北伐的主張都不被採納,只能投閒置散,最後鬱鬱而終。
辛棄疾英雄既無用武之地,在投閒置散之時,就寄情寫作。他的作品很豐富,現存詞作有六百多首,是宋代最多的一位。他常在作品中寄託力圖恢復國土的愛國熱情。除此之外,他的詞有很多不同的內容和風格。這裏介紹的《青玉案‧元夕》,並非辛詞中常見的「盡忠報國」內容,而是寫一次元宵節的情境。歷來寫元宵的文學作品有不少,而辛棄疾這一首詞能被傳誦千古,是因為它不單是寫節慶,而是以獨特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懷。
詞的上闋寫元宵節熱鬧繁華的景象。開頭兩句以比喻手法寫燈火的璀璨。元宵夜滿城燈火,就像春風一夜吹開了千樹繁花;滿天的焰火,又像是春風把天上繁星吹落,如雨灑下。「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句寫遊人之盛,路上擠滿富貴人家的車馬,遊人如鯽、仕女如雲。下面三句寫節日的活動,到處笙簫齊鳴,人們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徹夜狂歡。這一段着力渲染節日的熱鬧繁華,身處其中,應該受到這種歡樂氣氛的感染。
詞的下闋寫人。先寫在節慶中見到的眾多穿戴漂亮的婦女,笑語盈盈,來往穿梭。古時家境較好的婦女不輕易出門抛頭露面,只有在元宵節才可借觀燈為名到外面走動,因此在元宵節見到的婦女特別多。這裏沒有正面描寫婦女的外形和相貌,而是以特寫的方式,以婦女的頭飾顯示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與燈火爭艷。她們有說有笑,從詩人跟前經過。「暗香去」一詞,表示這些婦女與詩人距離很近,經過後仍可嗅到她們的幽香;而一個「去」字表示她們都不是詩人的目標,巧妙地帶出他要追尋的是下面所寫之人。
詞的最後四句是「畫龍點睛」處。詩人大概心有所屬,千方百計要追尋自己的意中人。經過整夜的尋覓,他似乎要失望而回;忽然一個不經意的回望,他竟看到要追尋的「那人」,就站在離開繁鬧的「燈火闌珊處」。最後的場景是一個凝鏡,沒有動作,沒有聲音,詩人和「那人」可能就是這樣互相凝望,百感交集。不少評論者認為,辛棄疾所寫「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自身的投射。辛棄疾歸南宋後力主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打壓。他不願與苟且偷安的人同流合污,寧願遺世獨立,鬱鬱而終。梁啓超認爲這首詞正是表現辛棄疾「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蘅館詞選》)。這位遠離繁華,自甘寂寞的「那人」,就象徵辛棄疾一直追尋的不慕榮華、孤高脫俗的君子情操。
《青玉案‧元夕》的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欣賞。作者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宵夜的熱鬧景象,一片繁華歡樂,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更造成了意境上的強烈反差,加強了詞的深度。最後詩人與「那人」的相遇,更是一種非常現代的表現手法。「那人」既是作者的自身投射,最後的場景,就是作者回望自己,這是一個超脫的自己,是經過苦苦追求,卻落得孤獨落寞的自己。讀者看罷,對作者也生出複雜的感情,或敬佩,或憐惜,或感同身受。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此詞最後幾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代表「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最高境界。讀書人窮一生精力追尋學問或理想,似乎無甚得着,有一天忽然不經意地回望,才看到所追尋的原來就在不遠的那邊。「眾裏尋他千百度」帶有無限的辛酸,「驀然回首」發覺千辛萬苦追求的原來近在咫尺,那種驚喜、淒酸、安慰,百感交集,未經過一番歷煉的人難以理解。這種解釋當然與辛棄疾原詞所表達的未必相同,而讀者往往可加上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從作品中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詩詞中的意象,更容易令讀者各有不同的得着和詮釋;也是這種可擴展的豐富內涵,提高了作品的生命力。

作者/出處

辛棄疾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卒於宋寧宗開禧三年(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生於金人佔領的北方,二十二歲率兩千餘眾,起兵抗金,任天平節度使耿京掌書記,其後南下歸宋。歷任滁州(今安徽滁縣)知州、轉運副使、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龍圖閣待制。辛棄疾慷慨有大略,力主恢復中原,因此遭主和派排斥,晚年不得志,憤鬱而終。

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詞人,以悲壯激烈的情感和不尋常的經歷開拓了詞的領域,與蘇軾齊名,人稱「蘇、辛」。有元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廣信書院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傳世。

查閱次數:5204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青玉案》,詞牌名,取自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晚上叫「元夕」、「元宵」或「元夜」,中國自古有元宵觀燈的風俗。

這首《青玉案‧元夕》收錄在在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裏,甲集編於淳熙十五年(1188年),可見此詞作於淳熙十五年之前,有說是作於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辛棄疾在二十一歲時(1161年)從金國起義投奔南宋,到此時已過了十多年,而南宋統治者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中。辛棄疾有志難伸,無路請纓,滿腹的激情和憂傷,無處可訴。這首詞是寫一次元宵節的情境,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懷。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