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頃襄王二十二年(西元前三四三──前二七六)。名平,一名正則,號靈均,戰國時代楚國人。屈原是楚王同姓貴族,學問淵博,歷任左徒及三閭大夫等職,曾輔懷王處理國事,對內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其後為上官大夫所讒,被懷王疏遠。頃襄王時,因令尹子蘭之忌,放逐江南。悲憤憂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大詩人、「騷體」的始創者。著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及《漁父》等。文采絢爛,詞藻瑰奇,表達出作者憤世嫉俗和忠君愛國之情。《離騷》一篇,篇幅之長,與造詣之高,被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之冠。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及東方朔的作品,合稱《楚辭》,成為當時南方文學的代表。
《離騷》為屈原的主要作品,「離」是離別,「騷」是歌曲的名稱,「離騷」就是「離歌」。司馬遷解釋:「離」作「遭」解,「騷」作「憂」解,「離騷」是「遭憂」的意思。因此,《離騷》也可以說是屈原遭遇着憂患,為抒發胸中積鬱而寫的一首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