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世有伯樂1,然後有千里馬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3,祇4奴隸人5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6不以千里稱也7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之千里者,一食8或盡粟一石9食馬者10,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11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12不外見1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415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6不以其道17,食之不能盡其材18,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9執策20臨之21,曰:「天下無馬。」嗚呼!22真無馬23?其真不知24馬也!

導賞

唐代的讀書人,雖有機會藉科舉晉身仕途,但不少人屢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還是受到種種限制,不一定能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己就經歷過這種遭遇。本文借馬與伯樂喻指在位者未能知人善任。通過千里馬不能遇到伯樂,說明許多具有才能的人,往往不能被賞識和任用,以致潦倒終身,默默無聞。
世上有伯樂這種善於相馬的人,然後才有日行千里的名馬。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因而雖有名馬,若交在不懂馬的馬伕手裏飼養,只能跟一般的馬匹無異,不能展露日行千里的本領,最終老死在馬棚之中。
千里馬有時一頓要吃一石小米,餵馬的人不懂得根據牠的需要去餵養,這樣即使牠本可日行千里,但吃不飽,力氣不足,牠超凡的才能就不能表現出來,甚至連普通的馬也不如,又怎能要求牠走千里路呢?
策馬時不能用正確的駕馭方法,餵養又不能滿足牠的食量,馬嘶叫時又不明牠要表達的意思。拿着馬鞭面對着千里馬,卻慨歎天下無好馬。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人們不懂相馬而已!
這篇文章邏輯嚴謹,說理有力。全文分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指出千里馬不遇伯樂,就會被埋沒、糟蹋,說明伯樂的可貴之處在於識馬。第二段說明千里馬離開了應有的飼養環境,就不能施展牠的才能,進一步論證識馬的重要性。第三段描述了那種不識千里馬而空喊「天下無馬」的庸人,與開頭提出識馬的重要性遙相呼應。全篇緊緊圍繞中心主線,層層深入地進行論證,給人警策的啟示。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而通篇卻沒有一句提到人才。作者巧妙地設喻,把千里馬比喻為人才,把伯樂比喻為慧眼識英才的人,寓深刻的哲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作者運用了這種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給讀者的印象便格外深刻。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簡煉、靈活。全文只有約二百字,可是我們讀了,覺得內容並不貧乏、不單調,這是因為行文不平板,變化多。例如文章一開始就採用開門見山的筆法,「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兩句,點明全篇主旨;接着筆鋒一轉,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意思方面的變化。又如「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節,文句有長有短,語氣有陳述有感歎,這是句法方面的變化。文章最後的一部分,用了「策之……」、「食之……」及「鳴之……」一組排比句,再用反問正答作結,更顯出句法使用的多姿多采。
本篇體現出韓愈文章的一貫特色,文筆矯健,遒勁有力,條理暢達,語言精煉。本文篇幅雖短,道理卻說得很透徹,是一篇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雜文。

查閱次數:1892
資料來源:
朗讀:《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文)、楊月波(粵)

作者/出處

韓愈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有韓氏望族,故世稱韓昌黎。父仲卿,早卒。韓愈幼年孤苦,勤奮力學。唐德宗貞元八年(七九二)舉進士,初任宣武節度使推官,後調四門博士。德宗貞元十九年(八〇三)轉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抨宮市之弊,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任刑部侍郎,因諫迎怫骨,貶為潮州(今廣東豐順、潮陽一帶)刺史。元和十五年(八二〇),穆宗召為國子祭酒,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終任吏部侍郎。謚文,世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推尊儒學,力排佛老;倡文以載道,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推崇兩漢古文。韓愈的古文,各體兼長,字句精煉,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詩,氣勢壯闊,力求新奇,開「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深遠。韓愈著述豐富,較通行的版本有明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一九)中徐氏東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昌黎先生集傳》一卷,另有近人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

查閱次數:3282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雜說」是文藝性較強的短篇論說文,不拘一格,類似現代的隨筆、雜感,以至報刊上的專欄雜文。韓愈有《雜說》四篇,是一組短論,皆托物寄意之作,這裏選的是第四篇。因所寫的是馬,所以後世也有把題目改為《馬說》的。

資料來源:
《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