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自初九日别台山1,初十日抵黄岩2,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3」。
从初九那天离别天台山,初十就到达黄岩县,太阳已经偏西了;出南城门三十里路,住在八岙地方。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峯,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峯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4」,望雁山诸峯,芙蓉5插天,片片扑人眉宇6。又二十里,饭「大荆驿」7南涉8一溪,见西峯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9,余疑即「老僧岩10」,但不甚肖。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登上「盘山岭」,望见雁荡山那些山峯,峯上的芙蓉高插天空,花瓣片片扑到人的眉端。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荆驿地方吃了饭。向南走,渡过一条小溪,看见西边山峯上缀着滚圆的大石;仆人们指划着说是两头陀,我怀疑或者这就是「老僧岩」吧,但又不很像。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五里,过「章家楼11」,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12宛然兀立13,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14于后,15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16」,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再走五里,过了「章家楼」,才看到老僧的真面目︰穿着袈裟,秃头顶,真像在那里直立着一样,大约有一百呎高。旁边又有一个像小童模样的,在后面弯着腰,原来先时是给老僧挡住了。从「章家楼」再走二里路,在半山腰发现了「石梁洞」,洞们是朝东的;门口那一根石梁,从洞顶斜插到地面上,像飞虹下垂一般。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峯」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峯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攲。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17。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18」,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峯」道19也。一转山腋20,两壁峭立亘天,危峯21乱迭,如削如22,如骈笋23,如挺芝24,如笔之25,如幞之攲26
从石梁旁边空隙里一层一层的磴道上去,真是高爽开朗。坐了一会,就下山;从右面山麓行过「谢公岭」,又渡过一条山涧;沿着涧水往西走,就是去「灵峯」的道路。刚刚转过了山坳,道两旁的山就像墙壁般那样陡峭,矗立天际,那些山峯重迭高耸,有的如同刀削转钻穿,有的如同对生的双笋,有的如同英挺的芝草,有的如同竖立着的笔管,有的如同倾斜着的帕头。那些山洞有的洞门如同卷起的帐幕,那些潭水有的碧绿得如同滤过的靛青;「双鸾峯」和「五老峯」,一个是翅膀联着翅膀,一个是肩膀挨着肩膀。这样走了里把路,便到达「灵峯寺」。顺着寺边攀登「灵峯洞」;峯是中空的,孤立在寺的后面。旁边有空隙可以进去。
洞有口如卷幙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峯寺」。循寺侧登「灵峯洞」;峯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洞有口如卷27者,潭有碧如澄28者;「双鸾」「五老」29,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峯寺」。循寺侧登「灵峯洞30」;峯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
从空隙里经过了好几十层的石级,便直上到洞顶,原来是一座幽深圆敞的平台,有一些罗汉像在那里。坐着玩到有了夜色,才回到「灵峯寺」。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31,则窅然32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33,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34」。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35」,五里,至「净名寺36」路口。入觅「水帘谷37」,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38」。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39
十二日,吃过饭,从灵峯的右山脚行去,找到「碧霄洞」。返回旧路,到达「谢公岭」下; 向南过料「响岩」,再行五里路,就到了「净名寺」的路口。进去觅「水帘谷」,原来是两座山崖相夹着,那水就从山崖顶上飘下来的。离了「水帘谷」,走五里,到了「灵岩寺」,四面都是绝壁,高可摩天,地好像给劈开了一般,曲曲折折地走进去,如同另外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境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峯」,右为「天柱峯」。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峯洞」而小。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40」。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峯41」,右为「天柱峯42」。嶂之右43,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44」;「龙鼻」之穴,从石45直上,似「灵峯洞」而小。
寺在中央,朝南,后背就是「屏霞嶂」,嶂顶是平的,紫色,高度有几百丈,宽度也差不多。嶂的最南端,左边是「展旗峯」,右边是「天柱峯」。从嶂的右边到「天柱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龙鼻水」;这个龙鼻子的洞穴,是从石缝里一直上去的,像「灵峯洞」,却比较小。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峯」,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峯」,高半「独秀」,锐亦如之。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46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峯」,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峯」,高半「独秀」,锐亦如之。
穴里的石头都是黄紫颜色,惟独石缝口上有一缕石纹,是红青色的,相当润泽,很像鳞爪的形状;从顶穿入洞底,垂下的那一头像鼻子,鼻孔可以容下手指,水就从那里面滴下来,滴到下面的石盆上。这是「屏霞嶂」右边第一个奇景。再往西南走,就是「独秀峯」,比「天柱峯」小,但是高度和尖锐的样子,却不次于「天柱峯」。「独秀峯」下面是「卓笔峯」,高度只有「独秀峯」的一半,尖锐则相同。
两峯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峯」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峯并起,峯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两峯南47轰然48下泻者,「小龙湫49」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峯」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峯并起,峯际有「僧拜石50」,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51」,谷即「屏霞」之下岩。
两峯的南坳,有飞瀑轰然向下倾泻,就是「小龙湫」。隔着「小龙湫」,和「独秀峯」相对的,是「玉女峯」。峯顶有春花,直像插在发髻上的一般。从这里过了「双鸾峯」,就到达「天柱峯」。「双鸾峯」只是两个山峯并着竖起,峯间有「僧拜石」,穿着袈裟,弯着腰,很像。从嶂的左边到「展旗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安禅谷」,这个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岩。
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东南为「石屏风52」,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53,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54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55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56
东南是「石屏风」,样子和「屏霞嶂」相似,高和阔却只有「屏霞嶂」的一半,这山峯正插在「屏霞嶂」的尽头。「石屏风」顶上有一块蟾蜍石,跟「屏霞嶂」旁边那块玉龟石对着。从「石屏风」向南走,在「展旗峯」旁的山坳里,有小路可以直上。走完了磴道的石级,给石门坎挡住了;俯着石门坎看看︰下面不着地,上面嵌在高山上。
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峯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57」︰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峯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
外面有两个圆穴,旁边有一个长穴,阳光从穴里射进来,又另外是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为「屏霞嶂」左边第一个奇景。山峯都重迭尖竖,左右环抱着,奇形怪状,什么样子都有,真是天下的奇观!「小龙湫」的下流经过「天柱峯」「展旗峯」,上面架的有桥,桥头就是灵岩寺的山门。
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峯」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桥外「含珠岩58」在「天柱」之麓,「顶珠峯59」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桥外有「含珠岩」在「天柱峯」的山麓,有「顶珠峯」在「展旗峯」的上面,这又是「灵岩」的外观了。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峯」。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則「馬鞍嶺」橫亙於前,鳥道盤折,逾岰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60,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巖61」;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峯62」。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63插天,為「觀音巖64」。巖側則「馬鞍嶺65」橫亙於前,鳥道66盤折,逾67右轉,溪流湯湯68,澗底石平如69
十三日,出了山门,顺着山麓向右边走。一路都是参差不齐的山崖峭壁,和飞动闪耀的五彩云霞。高峻而伸长的一个山峯,叫做「板嶂岩」;岩下突出两个峯尖而互相夹在一起的,是「小剪刀峯」。再往前走,在两重山岩上面,有一山峯矗立天际,名为「观音岩」。「观音岩」的旁边,就是「马鞍岭」,横亘在前面,山径是那样狭小弯曲,只有飞鸟才能通得过,渡过山岰向右转,发现有湍急的溪流,涧底的石头平滑得好像细磨石。
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餘里,過「常雲峯」,則「大剪刀峯」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雲峯」。從此環繞迴合,巖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着,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餘里,過「常雲峯70」,則「大剪刀峯」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雲峯71」。從此環繞迴合,巖窮矣。「龍湫72」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着,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
沿着溪流向内深入,大约距离「灵岩」有十几里路的光景,过了「常云峯」就是「大剪刀峯」立在山涧的旁边。「大剪刀峯」以北,有两层山岩陡然竖起,那就是叫做「连云峯」的,从此山势环绕转合,山岩也就到了尽头了。大龙湫的飞瀑,发出轰然巨响,从上倾下,直捣深潭,不过这山岩伸张了出去,形势非常陡峭,以致瀑布无所附着,腾空飘荡着,不由令人突然目眩心惊,
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那」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雲庵」。潭上有73,相傳為「諾詎那74」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75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76不止,然余已神飛「雁湖77」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絕磴78三里,趨「白雲庵79」。
深潭上面有宽敞的平台,相传就是晋朝那位名叫「诺讵那」的阿罗汉当年观瀑的地方。从平台后面的磴道直上,有一座小亭子中面对飞瀑,蹲在那里看了很久。下来,在一间草舍里吃过饭,这时虽然细雨蒙蒙不停,可是我的心已经飞到「雁湖」绝顶上去了。于是便冒着雨跑到「常云峰」,从山峯半腰的「道松洞」外面,攀登上一条绝磴,走了三里路,到达「白云庵」,
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雲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臥牀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雲雨淒淒,不能不為明晨憂也。人空庵80;一道人81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82。再入一里,有「雲靜庵83」,乃投宿焉。道人清隱84,臥牀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雲雨淒淒85,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庵已经坏了,里面空无一人;在草丛中有一个和尚,他见来了生人,掉头不顾就跑了。再走了一里路,有一座「云静庵」,便在那里投宿住下。那庵里的和尚,名叫「清隐」,已经有几十年卧在床上不能动,但是还能跟客人说笑。我看了看四面山上云彩阴得很厚,像就要有大雨的样子,不能不为明天早晨忧虑。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峯下。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86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峯下。
十四日,天气忽然晴朗了,便强约清隐和尚的徒弟,请他做我们的向导。清隐和尚说,湖里的草都长满了,已经成了一片荒芜的田地了。他那位徒弟还有事要到别处去,不过答应可以把我们送到山顶。我以为只要到了山顶,当然就可以看到湖的。于是每人提了一根手杖,从深草中往上攀登,走一步就得喘一口气;这样走了几里路,才踏上山顶。往四下里一望,白茫茫一片白云,平铺在山峯下面。
诸峯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诸峯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87,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88,若可俯而拾也。北89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90,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91,莫辨何地。
那些峯头一朵一朵的,都只露出了一个尖顶;经日光一照,就像是莹澈无瑕的冰玉砌成的世界,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海哪是陆来。然而海中的玉环山,还能约莫看出一点痕迹,好像一弯腰就可以拾得起来。往北看看那些山峯,都像墙壁那样平直地立着,里面还有茂密的石笋,参差不齐;三面都是青翠的山崖环绕,这里的景色更胜过「灵岩」呢。不过山谷非常幽深,人迹罕至,只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望四面峯峦累累,下伏如邱垤,惟东峯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望四面峯峦累累92,下伏如邱垤93,惟东峯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94
望望四面重迭累累的峯峦,都在下面伏着像些小土堆,只有东边那个山峯独高,最东的「常云峯」,还能和它看齐。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峯,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峯发脉,去此已隔二谷;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95一峯,尚须越三96;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97」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98」。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99,却自东高峯发脉100,去此已隔二谷;
向导向我们告退,指给我们湖就在西边那个山峯上,还得越过三个山尖;我就照他的话办。谁知越过一个山尖,道路就已经断了;再越过一个山尖,回头看看刚才登上的山顶却已经在天半空里了。我想「雁山寺」上说︰「雁湖在山顶上,龙湫飞瀑的水,就是从雁湖里流下来的。」如今走的这个道,山势渐渐低下来了,但在龙湫飞瀑上头那些涧水,却是从东高峯发源,这里已经隔着两层山谷了;
遂返辙而东,望东峯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峯,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遂返101而东,望东峯之高者趋之。莲舟102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103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104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峯,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
因此便返回会再往东走,冲着东峯那个高的跑去。莲舟累了,不能跟着去,便从旧路下山。我同两个仆人,向东越过两个山岭,人迹就断绝了。以后山越发的高峻,山脊也越发的窄狭,两边夹在一起直竖着,像走在刀背上一样;还有那些石片都跟发怒一般向外伸着,每逢走过一段山脊,紧接着就是一度陡峭的峯尖,简直都是从刀剑缝里慢慢向上爬。这个样子地一连度过了三个峯尖,只觉得这地方连脚都容不下,怎么会容得下湖?
既而高峯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既而高峯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105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106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107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108三丈余,不能飞109
再往前走,已经到了高峯的尽头,一块石头就像用刀从中间劈开的一样;先时只怕那些石锋作弄人,现在却已经没有石锋可以踏上去了。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走回头路,往下看看,南面石壁之下有一个石级,便从仆人脚上解下来了四条布,悬在崖上空垂下去,先使一个仆人缒下,然后我跟着也缒下,以为到那石级上就可以寻得攀登的道路。谁知下到那里以后,那地方仅仅用得下脚,也没法走,望望山岩下面,很陡,有一百丈深。打算再上去,那上面的山岩悬空三丈多,没有办法能够飞登。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110,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111」。
用布条系上试试,布条给突出的石头勒住了,忽然中断;再继续悬上,用尽力量抓住布条向上爬,这才能又爬上了上岩,脱出了危险。回到「云静庵」,太阳已经渐渐西下;我们主仆三人的衣服鞋子都破了,寻觅「雁湖」的兴致也败了。于是便离开那里下来,又来到「大龙湫」。原来在积雨之后,怒涛倾盆下注,变幻奇巧,达于极点。那巨雷的声响,那喷雪的形状,比昨天好看得多了。坐到天黑,才出来。向南走了四里路,当夜住在「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岙岭」,往乐清。十五日,寺后觅方竹112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113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114,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岙岭115」,往乐清。
十五日,在寺后找了几把方竹,细得跟枝条一样;竹林里的新竹,大约直径够一寸,不过太柔嫩,不能做手扙;那些老枝已经砍伐得几乎没有了!于是从山下的路走过「四十九盘」,一路都是沿海向南走,过了「窑岙岭」,到乐清县去。

导赏

本文是用日记形式写的游记,记叙并描写游历雁宕山的经过及所见景物的奇胜。
照本文所述,作者在雁宕山共有五天的游程,其路线是这样的︰
第一日(十一日)──黄岩县的八岙──盘山岭──大荆驿──章家楼──老僧岩──石梁洞──谢公岭──灵峯寺(灵峯洞)
第二日(十二日)──灵峯寺──碧霄洞──谢公岭下──响岩──净名寺路口──水帘谷──灵岩寺(屏霞嶂)──龙泉洞──独秀峯──卓笔峯──小龙湫──玉女峯──双鸾峰──天柱峰──安禅谷──石屏风──展旗峰(天聪洞)──灵岩寺(含珠岩、顶珠峰)
第三日(十三日)──灵岩寺──板嶂岩──小剪刀峰──观音岩──马鞍岭──常云峰──大剪刀峰──连云峰──大龙湫──常云峰(道松洞)──白云庵──云静庵
第四日(十四日)──云静庵──雁宕山顶──云静庵──大龙湫──能仁寺
第五日(十五日)──能仁寺──四十九盘──窑岙岭──乐清县。
这一路线是本文的一根线索,雁宕山上许多胜景的描述,都贯串在这一根线索上。五日游程除最后一日是归程外,其余四日,作者都在雁宕山上盘桓。每一日所游都有一个重心︰十一日所有的重心是灵峰,十二日是灵岩,十三日是大龙湫,十四日是山顶。雁宕山上一切景物,都环绕着这四个重心来分别描绘。
作者描写的手腕,相当高妙,虽然繁简不同,但都写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如在盘山顶上遥望雁宕诸峰时,他写「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这是作者遥望山峰所得的亲切深至的感觉,不落空泛的俗套。又如他写老僧岩时,「袈衣秃顶,宛然兀立」,着字不多,惟肖惟妙。再如写他在灵峰道上所见「危峰乱迭」的样子,一共享了八个譬喻来描绘,使读者一如置身雁荡山上,欣赏灵峰的胜景。这只是游灵峰时所描写的例子,其余再写灵岩、龙湫、山顶时,更是美不胜收。
雁宕山的灵岩峰,是全山风景最胜处,作者当然要倾全力来描绘的。他选择了灵岩寺后的屏霞嶂,作为描写的一个纲领,下分两根线索︰一根是由嶂右到天柱峰,一根是由嶂左到展旗峰。在这两根分在线各有一个突出的奇景,在嶂右的是龙泉水,在嶂左的是天聪洞。这样写来,景物虽多而不乱,和写灵峰时手法又自不同。至于其中写景的字句,如写玉女峰的「顶有春花,宛然插髻」,写拜僧石的「袈裟伛偻」,写龙鼻洞的滴水,写天聪洞的形势,都能引人入胜。
十三日这一天所游,重心在大龙湫的飞瀑,对大龙湫周围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十四日叙登雁山顶的情形,奇险万状,尤其空悬布条缒下攀上一段,令人为之捏一把汗。在归途上作者又至大龙湫,补足雨后飞瀑之奇观,亦可想见雁宕飞瀑是如何的诱人。

查阅次数:1959
資料來源:
朗读:张敬才(粤)、张雅茜(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张敬才(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徐宏祖

徐宏祖(公元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 爱读历史地理书籍,好远游探奇;年二十岁,就开始旅行,先后三十余年,游览了各处的名山胜迹,足迹几遍全国。 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为后世所推重。

查阅次数:1697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创作背景

本文選自《徐霞客遊記》,乃作者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四月第一次遊雁宕山所寫的日記。雁宕山,一名雁蕩山,簡稱雁山,在浙江樂清、平陽二縣境,綿亙於東海岸,盤曲數百里,跨越甌江,構成雁蕩山脈;因有南雁蕩山、中雁蕩山、北雁蕩山之分,古稱「東甌三雁」。山有百零二峯,十谷,八洞,三十巖,爭奇競勝,蔚為大觀。南雁在平陽縣西南六十公里,為浙、閩兩省交界的分水嶺;中雁在樂清縣西十八公里;北雁在樂清縣東北五十公里。三雁中以北雁(本文所記即此山)風景最勝,拖邐於甌江北岸,諸峯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絕頂有湖,春歸之雁留宿於此,故稱「雁蕩」。(據元朝李孝光所作《雁蕩山紀遊》︰「客問山何以雁名也?予為言長老相傳絕頂上有大湖,雁過南海,常棲止其中,居人因以為名。》山初不為人所知,宋朝有一位名叫「全了」的和尚,曾在山上建築了「靈巖寺」,才始顯名於世。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