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自初九日別台山,初十日抵黃巖,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自初九日別台山1,初十日抵黃巖2,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3」。
從初九那天離別天台山,初十就到達黃巖縣,太陽已經偏西了;出南城門三十里路,住在八嶴地方。
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峯,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峯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4」,望雁山諸峯,芙蓉5插天,片片撲人眉宇6。又二十里,飯「大荊驛」7南涉8一溪,見西峯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9,余疑即「老僧巖10」,但不甚肖。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登上「盤山嶺」,望見雁蕩山那些山峯,峯上的芙蓉高插天空,花瓣片片撲到人的眉端。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荊驛地方吃了飯。向南走,渡過一條小溪,看見西邊山峯上綴着滾圓的大石;僕人們指劃着說是兩頭陀,我懷疑或者這就是「老僧巖」吧,但又不很像。
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五里,過「章家樓11」,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12宛然兀立13,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14於後,15為「老僧」所掩耳。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梁洞16」,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
再走五里,過了「章家樓」,才看到老僧的真面目︰穿着袈裟,禿頭頂,真像在那裏直立着一樣,大約有一百呎高。旁邊又有一個像小童模樣的,在後面彎着腰,原來先時是給老僧擋住了。從「章家樓」再走二里路,在半山腰發現了「石梁洞」,洞們是朝東的;門口那一根石梁,從洞頂斜插到地面上,像飛虹下垂一般。
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峯」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亙天,危峯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笋,如挺芝,如筆之卓,如幞之攲。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17。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18」,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峯」道19也。一轉山腋20,兩壁峭立亙天,危峯21亂疊,如削如22,如駢笋23,如挺芝24,如筆之25,如幞之攲26
從石梁旁邊空隙裏一層一層的磴道上去,真是高爽開朗。坐了一會,就下山;從右面山麓行過「謝公嶺」,又渡過一條山澗;沿着澗水往西走,就是去「靈峯」的道路。剛剛轉過了山坳,道兩旁的山就像牆壁般那樣陡峭,矗立天際,那些山峯重疊高聳,有的如同刀削轉鑽穿,有的如同對生的雙筍,有的如同英挺的芝草,有的如同豎立着的筆管,有的如同傾斜着的帕頭。
洞有口如捲幙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接翼聯肩。如此里許,抵「靈峯寺」。循寺側登「靈峯洞」;峯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洞有口如捲27者,潭有碧如澄28者;「雙鸞」「五老」29,接翼聯肩。如此里許,抵「靈峯寺」。循寺側登「靈峯洞30」;峯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
那些山洞有的洞門如同捲起的帳幕,那些潭水有的碧綠得如同濾過的靛青;「雙鸞峯」和「五老峯」,一個是翅膀聯着翅膀,一個是肩膀挨着肩膀。這樣走了里把路,便到達「靈峯寺」。順着寺邊攀登「靈峯洞」;峯是中空的,孤立在寺的後面。旁邊有空隙可以進去。
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則窅然平臺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31,則窅然32平臺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33,返寺。
從空隙裏經過了好幾十層的石級,便直上到洞頂,原來是一座幽深圓敞的平臺,有一些羅漢像在那裏。坐着玩到有了夜色,才回到「靈峯寺」。
十二日,飯後,從「靈峯」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巖」,五里,至「淨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十二日,飯後,從「靈峯」右趾覓「碧霄洞34」。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巖35」,五里,至「淨名寺36」路口。入覓「水簾谷37」,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谷五里,至「靈巖寺38」。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39
十二日,吃過飯,從靈峯的右山腳行去,找到「碧霄洞」。返回舊路,到達「謝公嶺」下; 向南過料「響巖」,再行五里路,就到了「淨名寺」的路口。進去覓「水簾谷」,原來是兩座山崖相夾着,那水就從山崖頂上飄下來的。離了「水簾谷」,走五里,到了「靈巖寺」,四面都是絕壁,高可摩天,地好像給劈開了一般,曲曲折折地走進去,如同另外開闢了一個廣大的境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為「屏霞嶂」。嶂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峯」,右為「天柱峯」。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峯洞」而小。寺居其中,南向,背為「屏霞嶂40」。嶂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峯41」,右為「天柱峯42」。嶂之右43,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44」;「龍鼻」之穴,從石45直上,似「靈峯洞」而小。
寺在中央,朝南,後背就是「屏霞嶂」,嶂頂是平的,紫色,高度有幾百丈,寬度也差不多。嶂的最南端,左邊是「展旗峯」,右邊是「天柱峯」。從嶂的右邊到「天柱峯」去,中間首先看到的是「龍鼻水」;這個龍鼻子的洞穴,是從石縫裏一直上去的,像「靈峯洞」,卻比較小。
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峯」,小於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峯」,高半「獨秀」,銳亦如之。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46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峯」,小於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峯」,高半「獨秀」,銳亦如之。
穴裏的石頭都是黃紫顏色,惟獨石縫口上有一縷石紋,是紅青色的,相當潤澤,很像鱗爪的形狀;從頂穿入洞底,垂下的那一頭像鼻子,鼻孔可以容下手指,水就從那裏面滴下來,滴到下面的石盆上。這是「屏霞嶂」右邊第一個奇景。再往西南走,就是「獨秀峯」,比「天柱峯」小,但是高度和尖銳的樣子,卻不次於「天柱峯」。「獨秀峯」下面是「卓筆峯」,高度只有「獨秀峯」的一半,尖銳則相同。
兩峯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峯」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於「天柱」。「雙鸞」止兩峯並起,峯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巖。兩峯南47轟然48下瀉者,「小龍湫49」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峯」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於「天柱」。「雙鸞」止兩峯並起,峯際有「僧拜石50」,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51」,谷即「屏霞」之下巖。
兩峯的南坳,有飛瀑轟然向下傾瀉,就是「小龍湫」。隔着「小龍湫」,和「獨秀峯」相對的,是「玉女峯」。峯頂有春花,直像插在發髻上的一般。從這裏過了「雙鸞峯」,就到達「天柱峯」。「雙鸞峯」只是兩個山峯並着豎起,峯間有「僧拜石」,穿着袈裟,彎着腰,很像。從嶂的左邊到「展旗峯」去,中間首先看到的是「安禪谷」,這個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巖。
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濶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東南為「石屏風52」,形如「屏霞」,高濶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頂有蟾蜍石53,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54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55限之;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56
東南是「石屏風」,樣子和「屏霞嶂」相似,高和闊卻只有「屏霞嶂」的一半,這山峯正插在「屏霞嶂」的盡頭。「石屏風」頂上有一塊蟾蜍石,跟「屏霞嶂」旁邊那塊玉龜石對着。從「石屏風」向南走,在「展旗峯」旁的山坳裏,有小路可以直上。走完了磴道的石級,給石門檻擋住了;俯着石門檻看看︰下面不着地,上面嵌在高山上。
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峯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57」︰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峯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
外面有兩個圓穴,旁邊有一個長穴,陽光從穴裏射進來,又另外是一種境界,這就是「天聰洞」,為「屏霞嶂」左邊第一個奇景。山峯都重疊尖豎,左右環抱着,奇形怪狀,什麼樣子都有,真是天下的奇觀!「小龍湫」的下流經過「天柱峯」「展旗峯」,上面架的有橋,橋頭就是靈巖寺的山門。
橋外「含珠巖」在「天柱」之麓,「頂珠峯」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巖」之外觀也。橋外「含珠巖58」在「天柱」之麓,「頂珠峯59」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巖」之外觀也。
橋外有「含珠巖」在「天柱峯」的山麓,有「頂珠峯」在「展旗峯」的上面,這又是「靈巖」的外觀了。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峯」。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插天,為「觀音巖」。巖側則「馬鞍嶺」橫亙於前,鳥道盤折,逾岰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60,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巖61」;巖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峯62」。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63插天,為「觀音巖64」。巖側則「馬鞍嶺65」橫亙於前,鳥道66盤折,逾67右轉,溪流湯湯68,澗底石平如69
十三日,出了山門,順着山麓向右邊走。一路都是參差不齊的山崖峭壁,和飛動閃耀的五彩雲霞。高峻而伸長的一個山峯,叫做「板嶂巖」;巖下突出兩個峯尖而互相夾在一起的,是「小剪刀峯」。再往前走,在兩重山巖上面,有一山峯矗立天際,名為「觀音巖」。「觀音巖」的旁邊,就是「馬鞍嶺」,橫亙在前面,山徑是那樣狹小彎曲,只有飛鳥才能通得過,渡過山岰向右轉,發現有湍急的溪流,澗底的石頭平滑得好像細磨石。
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餘里,過「常雲峯」,則「大剪刀峯」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雲峯」。從此環繞迴合,巖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着,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沿澗深入,約去「靈巖」十餘里,過「常雲峯70」,則「大剪刀峯」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連雲峯71」。從此環繞迴合,巖窮矣。「龍湫72」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着,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
沿着溪流向內深入,大約距離「靈巖」有十幾里路的光景,過了「常雲峯」就是「大剪刀峯」立在山澗的旁邊。「大剪刀峯」以北,有兩層山巖陡然豎起,那就是叫做「連雲峯」的,從此山勢環繞轉合,山巖也就到了盡頭了。大龍湫的飛瀑,發出轟然巨響,從上傾下,直搗深潭,不過這山巖伸張了出去,形勢非常陡峭,以致瀑布無所附着,騰空飄蕩着,不由令人突然目眩心驚,
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那」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雲庵」。潭上有73,相傳為「諾詎那74」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75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76不止,然余已神飛「雁湖77」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絕磴78三里,趨「白雲庵79」。
深潭上面有寬敞的平臺,相傳就是晉朝那位名叫「諾詎那」的阿羅漢當年觀瀑的地方。從平臺後面的磴道直上,有一座小亭子中面對飛瀑,蹲在那裏看了很久。下來,在一間草舍裏吃過飯,這時雖然細雨濛濛不停,可是我的心已經飛到「雁湖」絕頂上去了。於是便冒着雨跑到「常雲峰」,從山峯半腰的「道松洞」外面,攀登上一條絕磴,走了三里路,到達「白雲庵」,
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雲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臥牀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雲雨淒淒,不能不為明晨憂也。人空庵80;一道人81在草莽中,見客至,望望去82。再入一里,有「雲靜庵83」,乃投宿焉。道人清隱84,臥牀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雲雨淒淒85,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庵已經壞了,裏面空無一人;在草叢中有一個和尚,他見來了生人,掉頭不顧就跑了。再走了一里路,有一座「雲靜庵」,便在那裏投宿住下。那庵裏的和尚,名叫「清隱」,已經有幾十年臥在床上不能動,但是還能跟客人說笑。我看了看四面山上雲彩陰得很厚,像就要有大雨的樣子,不能不為明天早晨憂慮。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於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峯下。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於是人捉一杖,86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峯下。
十四日,天氣忽然晴朗了,便強約清隱和尚的徒弟,請他做我們的嚮導。清隱和尚說,湖裏的草都長滿了,已經成了一片荒蕪的田地了。他那位徒弟還有事要到別處去,不過答應可以把我們送到山頂。我以為只要到了山頂,當然就可以看到湖的。於是每人提了一根手杖,從深草中往上攀登,走一步就得喘一口氣;這樣走了幾里路,才踏上山頂。往四下裏一望,白茫茫一片白雲,平舖在山峯下面。
諸峯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笋森森,參差不一;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諸峯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87,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一抹88,若可俯而拾也。北89山坳壁立,內石笋森森90,參差不一;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91,莫辨何地。
那些峯頭一朵一朵的,都只露出了一個尖頂;經日光一照,就像是瑩澈無瑕的冰玉砌成的世界,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海哪是陸來。然而海中的玉環山,還能約莫看出一點痕跡,好像一彎腰就可以拾得起來。往北看看那些山峯,都像牆壁那樣平直地立着,裏面還有茂密的石笋,參差不齊;三面都是青翠的山崖環繞,這裏的景色更勝過「靈巖」呢。不過山谷非常幽深,人跡罕至,只能聽見潺潺的流水聲,不知道是什麼地方。
望四面峯巒累累,下伏如邱垤,惟東峯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望四面峯巒累累92,下伏如邱垤93,惟東峯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94
望望四面重疊累累的峯巒,都在下面伏着像些小土堆,只有東邊那個山峯獨高,最東的「常雲峯」,還能和它看齊。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峯,尚須越三尖;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峯發脈,去此已隔二谷;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95一峯,尚須越三96;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97」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98」。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99,卻自東高峯發脈100,去此已隔二谷;
嚮導向我們告退,指給我們湖就在西邊那個山峯上,還得越過三個山尖;我就照他的話辦。誰知越過一個山尖,道路就已經斷了;再越過一個山尖,回頭看看剛才登上的山頂卻已經在天半空裏了。我想「雁山寺」上說︰「雁湖在山頂上,龍湫飛瀑的水,就是從雁湖裏流下來的。」如今走的這個道,山勢漸漸低下來了,但在龍湫飛瀑上頭那些澗水,卻是從東高峯發源,這裏已經隔着兩層山谷了;
遂返轍而東,望東峯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稜稜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峯,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遂返101而東,望東峯之高者趨之。蓮舟102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103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稜稜104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峯,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
因此便返回會再往東走,衝着東峯那個高的跑去。蓮舟累了,不能跟着去,便從舊路下山。我同兩個僕人,向東越過兩個山嶺,人跡就斷絕了。以後山越發的高峻,山脊也越發的窄狹,兩邊夾在一起直豎着,像走在刀背上一樣;還有那些石片都跟發怒一般向外伸着,每逢走過一段山脊,緊接着就是一度陡峭的峯尖,簡直都是從刀劍縫裏慢慢向上爬。這個樣子地一連度過了三個峯尖,只覺得這地方連腳都容不下,怎麼會容得下湖?
既而高峯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斗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餘,不能飛陟。既而高峯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105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106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107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108三丈餘,不能飛109
再往前走,已經到了高峯的盡頭,一塊石頭就像用刀從中間劈開的一樣;先時只怕那些石鋒作弄人,現在卻已經沒有石鋒可以踏上去了。在山崖上猶豫不決,又不敢再走回頭路,往下看看,南面石壁之下有一個石級,便從僕人腳上解下來了四條布,懸在崖上空垂下去,先使一個僕人縋下,然後我跟着也縋下,以為到那石級上就可以尋得攀登的道路。誰知下到那裏以後,那地方僅僅用得下腳,也沒法走,望望山巖下面,很陡,有一百丈深。打算再上去,那上面的山巖懸空三丈多,沒有辦法能夠飛登。
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110,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111」。
用布條繫上試試,布條給突出的石頭勒住了,忽然中斷;再繼續懸上,用盡力量抓住布條向上爬,這才能又爬上了上巖,脫出了危險。回到「雲靜庵」,太陽已經漸漸西下;我們主僕三人的衣服鞋子都破了,尋覓「雁湖」的興致也敗了。於是便離開那裏下來,又來到「大龍湫」。原來在積雨之後,怒濤傾盆下注,變幻奇巧,達於極點。那巨雷的聲響,那噴雪的形狀,比昨天好看得多了。坐到天黑,才出來。向南走了四里路,當夜住在「能仁寺」。
十五日,寺後覓方竹數握,細如枝;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老柯斬伐殆盡矣!遂從岐度「四十九盤」,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嶴嶺」,往樂清。十五日,寺後覓方竹112數握,細如枝;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老113斬伐殆盡矣!遂從岐度「四十九盤」114,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嶴嶺115」,往樂清。
十五日,在寺後找了幾把方竹,細得跟枝條一樣;竹林裏的新竹,大約直徑夠一寸,不過太柔嫩,不能做手扙;那些老枝已經砍伐得幾乎沒有了!於是從山下的路走過「四十九盤」,一路都是沿海向南走,過了「窑嶴嶺」,到樂清縣去。

導賞

本文是用日記形式寫的遊記,記敍並描寫遊歷雁宕山的經過及所見景物的奇勝。
照本文所述,作者在雁宕山共有五天的遊程,其路線是這樣的︰
第一日(十一日)──黃巖縣的八嶴──盤山嶺──大荊驛──章家樓──老僧巖──石梁洞──謝公嶺──靈峯寺(靈峯洞)
第二日(十二日)──靈峯寺──碧霄洞──謝公嶺下──響巖──淨名寺路口──水簾谷──靈巖寺(屏霞嶂)──龍泉洞──獨秀峯──卓筆峯──小龍湫──玉女峯──雙鸞峰──天柱峰──安禪谷──石屏風──展旗峰(天聰洞)──靈巖寺(含珠巖、頂珠峰)
第三日(十三日)──靈巖寺──板嶂巖──小剪刀峰──觀音巖──馬鞍嶺──常雲峰──大剪刀峰──連雲峰──大龍湫──常雲峰(道松洞)──白雲庵──雲靜庵
第四日(十四日)──雲靜庵──雁宕山頂──雲靜庵──大龍湫──能仁寺
第五日(十五日)──能仁寺──四十九盤──窑嶴嶺──樂清縣。
這一路線是本文的一根線索,雁宕山上許多勝景的描述,都貫串在這一根線索上。五日遊程除最後一日是歸程外,其餘四日,作者都在雁宕山上盤桓。每一日所遊都有一個重心︰十一日所有的重心是靈峰,十二日是靈巖,十三日是大龍湫,十四日是山頂。雁宕山上一切景物,都環繞着這四個重心來分別描繪。
作者描寫的手腕,相當高妙,雖然繁簡不同,但都寫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如在盤山頂上遙望雁宕諸峰時,他寫「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這是作者遙望山峰所得的親切深至的感覺,不落空泛的俗套。又如他寫老僧巖時,「袈衣禿頂,宛然兀立」,着字不多,惟肖惟妙。再如寫他在靈峰道上所見「危峰亂疊」的樣子,一共用了八個譬喻來描繪,使讀者一如置身雁蕩山上,欣賞靈峰的勝景。這只是遊靈峰時所描寫的例子,其餘再寫靈巖、龍湫、山頂時,更是美不勝收。
雁宕山的靈巖峰,是全山風景最勝處,作者當然要傾全力來描繪的。他選擇了靈巖寺後的屏霞嶂,作為描寫的一個綱領,下分兩根線索︰一根是由嶂右到天柱峰,一根是由嶂左到展旗峰。在這兩根分線上各有一個突出的奇景,在嶂右的是龍泉水,在嶂左的是天聰洞。這樣寫來,景物雖多而不亂,和寫靈峰時手法又自不同。至於其中寫景的字句,如寫玉女峰的「頂有春花,宛然插髻」,寫拜僧石的「袈裟傴僂」,寫龍鼻洞的滴水,寫天聰洞的形勢,都能引人入勝。
十三日這一天所遊,重心在大龍湫的飛瀑,對大龍湫周圍的山勢,寫得淋漓盡致。十四日敍登雁山頂的情形,奇險萬狀,尤其空懸布條縋下攀上一段,令人為之捏一把汗。在歸途上作者又至大龍湫,補足雨後飛瀑之奇觀,亦可想見雁宕飛瀑是如何的誘人。

查閱次數:3028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張雅茜(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徐宏祖

徐宏祖(公元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號霞客,明代江陰(今江蘇江陰縣)人。愛讀歷史地理書籍,好遠遊探奇;年二十歲,就開始旅行,先後三十餘年,遊覽了各處的名山勝蹟,足跡幾遍全國。著有《徐霞客遊記》一書,為後世所推重。

查閱次數:2419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徐霞客遊記》,乃作者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四月第一次遊雁宕山所寫的日記。雁宕山,一名雁蕩山,簡稱雁山,在浙江樂清、平陽二縣境,綿亙於東海岸,盤曲數百里,跨越甌江,構成雁蕩山脈;因有南雁蕩山、中雁蕩山、北雁蕩山之分,古稱「東甌三雁」。山有百零二峯,十谷,八洞,三十巖,爭奇競勝,蔚為大觀。南雁在平陽縣西南六十公里,為浙、閩兩省交界的分水嶺;中雁在樂清縣西十八公里;北雁在樂清縣東北五十公里。三雁中以北雁(本文所記即此山)風景最勝,拖邐於甌江北岸,諸峯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絕頂有湖,春歸之雁留宿於此,故稱「雁蕩」。(據元朝李孝光所作《雁蕩山紀遊》︰「客問山何以雁名也?予為言長老相傳絕頂上有大湖,雁過南海,常棲止其中,居人因以為名。》山初不為人所知,宋朝有一位名叫「全了」的和尚,曾在山上建築了「靈巖寺」,才始顯名於世。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