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1,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2」者,褒之廬冢3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4,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5,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朝慧褒和尚開始在山下住,死後就埋在這裏,因此後來就把這座山叫做褒禪山,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就是從前慧褒住的房子和墳墓所在地。距離禪院以東五里,一般人叫做華陽洞的,由於它在華山之南而得名。離洞口百多步,有一通碑倒在地上,上面的字模糊不清,僅有那還認得的字是「花山」。現在把華字唸成「華而不實」的「華」,大概是音讀錯了。洞下面平坦開闊,有泉水從洞旁流出,遊人題記姓名的很多,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前洞。從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個深暗的洞,走進去覺得很冷,問它的深度,就連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沒有走到頭過,叫做後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余與四人擁火6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7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8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9乎遊之樂也。我和四個人拿着火把進洞去,走得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的也越奇特。有人懈怠了想出去,就說:「再不出去,火把就完了。」於是就全和他一道出去。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喜歡遊覽的人,還趕不上他們的十分之一;可是看左右石壁上,到這兒題記姓名的已經很少。因為這地更深了,到的人便更加少了。當這個時候,我還有足夠前進的力量,火把也還夠用。已經出來之後,有人怪那想出來的,而我也後悔跟着他走,而沒有充分享受到遊覽樂趣。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10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11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12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於是我有一些感想,古代的人觀察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着,因為他們想往深處思考,什麼地方都不輕易放過。一般說,平坦路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就多,危險遙遠的地方,到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瑰偉奇怪不平凡的景物,又往往在危險遙遠的地方,人們很少去遊。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達。有志了,不隨着別人中途停止,可是力量不夠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向和力量,又不跟着別人懈怠下來,到了幽暗迷亂的地方,如果沒有火光來幫助,還是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結果卻沒有到達,別人就會譏笑,自己也會後悔。假如盡到了自己的心力,結果還是沒有達到,就可以沒有後悔了,誰又能夠譏笑呢?這就是我的心得。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13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我對那通倒在地上的碑,又傷感古書的散失,後世的人流傳謬誤,而不能一一列舉的,那裏能說得完呢!所以求學問的人,不可以不深思熟考,謹慎擇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