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1,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2」者,褒之廬冢3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4,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5,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朝慧褒和尚開始在山下住,死後就埋在這裏,因此後來就把這座山叫做褒禪山,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就是從前慧褒住的房子和墳墓所在地。距離禪院以東五里,一般人叫做華陽洞的,由於它在華山之南而得名。離洞口百多步,有一通碑倒在地上,上面的字模糊不清,僅有那還認得的字是「花山」。現在把華字唸成「華而不實」的「華」,大概是音讀錯了。洞下面平坦開闊,有泉水從洞旁流出,遊人題記姓名的很多,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前洞。從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個深暗的洞,走進去覺得很冷,問它的深度,就連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沒有走到頭過,叫做後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余與四人擁火6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7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8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9乎遊之樂也。
我和四個人拿着火把進洞去,走得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的也越奇特。有人懈怠了想出去,就說:「再不出去,火把就完了。」於是就全和他一道出去。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喜歡遊覽的人,還趕不上他們的十分之一;可是看左右石壁上,到這兒題記姓名的已經很少。因為這地更深了,到的人便更加少了。當這個時候,我還有足夠前進的力量,火把也還夠用。已經出來之後,有人怪那想出來的,而我也後悔跟着他走,而沒有充分享受到遊覽樂趣。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10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11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12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於是我有一些感想,古代的人觀察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着,因為他們想往深處思考,什麼地方都不輕易放過。一般說,平坦路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就多,危險遙遠的地方,到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瑰偉奇怪不平凡的景物,又往往在危險遙遠的地方,人們很少去遊。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達。有志了,不隨着別人中途停止,可是力量不夠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向和力量,又不跟着別人懈怠下來,到了幽暗迷亂的地方,如果沒有火光來幫助,還是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結果卻沒有到達,別人就會譏笑,自己也會後悔。假如盡到了自己的心力,結果還是沒有達到,就可以沒有後悔了,誰又能夠譏笑呢?這就是我的心得。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13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對那通倒在地上的碑,又傷感古書的散失,後世的人流傳謬誤,而不能一一列舉的,那裏能說得完呢!所以求學問的人,不可以不深思熟考,謹慎擇用呀。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14長樂王回深父15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16
這次和我同遊的四人是: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導賞

本文記遊褒禪山,實際重點在寫由遊山而解發起來的感想,就是遊覽要具備幾種條件:一、要有志;二、要不隨人進退;三、要有力;四、要有輔助工具:四者缺少一件,便不能達到目的。四項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總得盡到自己所能,才不至有遺憾。這是比喻求學的道理,學問之高深艱難,也和名勝常在險達之地一樣,要是沒有志向,沒有貫徹始終的精神,沒有相當的天資,和沒有師友的誘掖,就不能享受到豁然貫通、深造自得的樂趣。比喻警切,給學者的策勵不少。
本文約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先敍褒禪山得名的由來,再從慧空禪院引出前後華陽洞,後文卻側重在後洞。前洞「記遊者眾」,譬如僅對學問知道點皮毛的倒不少;後洞「好遊者不能窮」,可見即使好學,也未必能有很深的造詣。第二部分敍作者遊後洞半途而廢的經過,「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來記者已少」,「其至又加少」,求學的境界何嘗不如此?可見「老人徒傷悲」的人到處都是。第三部分敍觸發的感想,就做遊記來說,不過是旁支,但在本篇,則是主題所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險遠少人至,比喻在學問方有高深造就的人,畢竟不多。凡真正成功的人,必須具備決心、毅力、資質和師承;可是真能具備四種條件的人也不多,只要能盡到自己的能力,也就無愧於心了。第四部分藉仆碑點明古今學術源流紛歧錯出,學者不可不深思慎取,然後知第一段辨「花山」「華山」的音,不是閒文。最後一部分補敍同遊四人姓名,作為結束。

查閱次數:5196
資料來源:
朗讀:盧健安(粵)、程廣寬(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盧健安(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王安石

王安石,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北宋神宗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國公,世稱王荆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進士,初任淮南判官簽書,歷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點及參知政事。先後兩度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執掌朝政期間,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因政策時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對,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謚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論古文、詩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說理古文,深於經術,議論透闢,得力於先秦諸子。他的詩歌,取法韓愈,下開江西詩派之風氣。宋紹興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補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詩注》五十卷《目錄》三卷附《年譜》一卷傳世,另著有《周官新義》及《唐百家詩選》。

查閱次數:3862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褒禪山在安徽省含山縣北十五里,原名北山,因唐僧慧褒曾在此居住,又葬於此山,所以後人呼為褒禪山。作者這篇記,敍述遊山的事並不多,不過藉此發表他個人的一些意見。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