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始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十九首诗未题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多视为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创作。 内容大多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仕途失意的感慨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其中也有人生无常的体悟,和宣扬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广泛运用。 清‧沈德潜曰:「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或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是为国风之遗。 」
「古诗十九首」情意真切,书写婉转,语言质朴自然,代表了当时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影响了之后建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具有启示性。 因此,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首,借牛郎織女傳說,寫男女離別相思之情。「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已不可考,後人從詩中表現的感情、所反映的生活和寫作的技巧,總結認為這些詩歌應是東漢末年(約140-190年)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與樂府民歌有別,應出自文人手筆。「古詩十九首」原無詩題,後世習慣上以詩的首句作為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