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凡物皆有可观1。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234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5也哉?物有以67之矣。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8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9生,10忧乐出11,可不大哀乎!
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12,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13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14而新之。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15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16,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17园蔬,取池鱼,酿18酒,19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导赏

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其实宋代的散文有很多佳作,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就有六位是宋代人。这时期的散文很多样化,其中一种是以建筑物为题材的「记」。除了写建筑物,作者往往在当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
宋代古文家中以欧阳修为领导者,而其中才华横溢的苏轼,作品可观性最高,这里介绍他的名作《超然台记》。这篇文章写于熙宁八年,与苏轼的两首词作《江城子》是同一年的作品,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在此之前,苏轼经历了父亲、妻子相继去世的伤痛,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与挚爱的弟弟分离。他最初任杭州通判,到熙宁七年又调到密州。密州的环境比杭州差得多,治安也不好,苏轼起初有些不习惯。到第二年他慢慢适应下来,开始修葺居室园圃。在园的北面有座靠城墙的台,已很残破,苏轼把它修整一新。他在济南任职的弟弟苏辙闻得此事,为台命名为「超然台」,并写了一篇赋送赠,苏轼也因此写了这篇题记。
一般的「记」多先写地理环境和主题建筑,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苏轼这篇《超然台记》却与别不同,前半篇先说理。第一段开头即点出主题句「凡物皆有可观」,说所有事物都有可以观赏之处。既有可观之处,就会令人快乐,不一定是奇特瑰丽的东西。粗劣的酒一样可以醉人,果蔬草木一样可以吃饱。按此推理,他认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快乐。
第二段是主题思想的阐发,可见苏轼的道家思想。苏轼说人都喜欢求福而辞祸,认为福可喜而祸可悲。可是人的欲望无穷,能满足人欲望的事物却有限,美恶取舍常引致人内心的交战,以致可乐之事少而可悲之事多,这就变成求祸辞福了,岂不是与人所追求的相反了吗?苏轼认为人常被外物蒙蔽,因为只着眼于物之内,而没有着眼物之外。事物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如只从它的里面去看,便会觉得它又高又大,使自己眼花缭乱,难以有适当的判断,情绪也常随之起伏,这是很悲哀的。这种「游于物之外」的「逍遥」和「物非有大小」的「齐物」观念,都出自庄子的道家思想。
文章第三段转为叙述,前半先写自己到密州后的情况。开头以三组工整的排比句,写从钱塘(杭州)调到胶西(密州)后的生活对比,明显看到密州的环境比杭州差得多,一处是湖光山色富庶之地,一处是田野密林贫瘠之所。苏轼到任时,当地收成不好,盗贼满野,治安欠佳,又没有什么好吃的,很多人都会认为他一定是很不快乐了。从他在初到密州时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可见,他确曾感到孤苦不乐,词中的他「尘满面,鬓如霜」,思念亡妻,「无处话凄凉」。幸好过了一段日子他已适应下来,这里说自己在当地生活了一年后,容貌更加丰满,白头发也日渐变黑。他渐渐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当地的官吏和人民与他相处融洽,大概是他的管治也不错。
下面接着写修台的经过。苏轼在密州安顿下来后,开始整治园圃,清洁屋宇,又到林中伐木,修补破损的地方。他再集中写其中一座建筑物,是在园林的北面,依着城墙所建的台。这座台原已很残旧,苏轼把它修葺一新。台修好后,苏轼常常与友人登台览景,舒展心志。
第四段写他在台上所见的景色和活动的情况。首先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台上所见景色。向南望是马耳山和常山,它们若隐若现,好像有隐士居住。东面是卢山,秦代的卢敖逃避为秦始皇求神仙,就是在那里遁隐的。西面可望见穆陵关,地势像城郭一样,仍然留存师尚父(姜子牙)和齐桓公等政治家的遗风。北面可俯视潍水,令人不禁慨叹,想起淮阴侯韩信的功业,哀悼他不得善终。
下面再写他在台上的活动。这座台高而稳,地方大而明亮,冬暖夏凉。这么好的地方,苏轼也就常常与友人登临,无论是下着雨雪的早上,还是有清风明月的夜晚,他们都流连忘返。他们采摘园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鱼,酿酒煮粟,一起吃喝,十分享受而发出「乐哉游乎」之叹。这里的描述有点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写的与众同乐情况,而苏轼所写少些政治理想,多些个人面对困境的自处,显示他受道家思想影响更深。
文章最后写这座台的命名,也再一次点题。原来这座台名曰「超然」,是由他的弟弟苏辙命名。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十分要好,他请求调到密州,也是为了和在济南任官的弟弟接近一些。苏辙听到哥哥在密州的生活情形,便写了一篇赋送赠,更为台起名「超然台」。知兄莫若弟,他应该十分了解哥哥的心态,认为他已做到超然物外了。苏轼显然也很喜欢这个名字,便写了这篇题记,说明自己「无所往而不乐」。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内容很丰富,集说理、抒情、叙述、写景于一身。其中可看到苏轼的生活态度和主要思想,说理清晰,又不会故作艰深,叙事明快之余,又不乏优美工整的修辞,读来清新可喜。
文章前半先说理是较特别的安排,也让读者先了解他的想法,才更易明白他在恶劣环境中种种自得其乐的举措。他借用庄子的观点,心态超然物外,便无论在哪里都会快乐(安往而不乐)了,这无疑是他在失意、孤苦之时为自己找得的出路。道家思想在苏轼的人生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也是他日后遇到更大打击,被贬到更偏远地方时的精神支柱。他写《超然台记》时大约四十岁,谈这种困境中的自处之道时还有些刻意,要自我解说一番。到后来他被贬到荒芜之地的惠州(广东)、儋州(海南岛)时,已不需解说而自得其乐,可说是到了化境。

查阅次数:6463
資料來源:
朗读:甘玉贞(粤)、白雪梅(普)
|
注释、译文:甘玉贞
|
导赏:甘玉贞(文)、甘玉贞(粤)丶程广宽(普)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一〇五七)进士。 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北宋哲宗元佑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 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查阅次数:9499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爲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求爲東州守」。蘇軾《欒城集‧超然亭賦序》。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被批准改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箇舊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臺記》。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