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凡物皆有可觀1。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234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5也哉?物有以67之矣。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爲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8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9生,10憂樂出11,可不大哀乎!
他們這些人侷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裏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12,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裏;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裏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裏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
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全13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14而新之。
我既喜歡這裏風俗的淳樸,這裏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裏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在園子的北面,靠着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15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16,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裏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裏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17園蔬,取池魚,釀18酒,19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裏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裏跟隨着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裏的蔬菜,釣取池塘裏的游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讚歎:「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並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導賞

宋代文學以詞為代表,其實宋代的散文有很多佳作,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就有六位是宋代人。這時期的散文很多樣化,其中一種是以建築物為題材的「記」。除了寫建築物,作者往往在當中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熟悉的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歐陽修《醉翁亭記》,就是其中代表作。
宋代古文家中以歐陽修為領導者,而其中才華橫溢的蘇軾,作品可觀性最高,這裡介紹他的名作《超然臺記》。這篇文章寫於熙寧八年,與蘇軾的兩首詞作《江城子》是同一年的作品,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在此之前,蘇軾經歷了父親、妻子相繼去世的傷痛,又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與摯愛的弟弟分離。他最初任杭州通判,到熙寧七年又調到密州。密州的環境比杭州差得多,治安也不好,蘇軾起初有些不習慣。到第二年他慢慢適應下來,開始修葺居室園圃。在園的北面有座靠城牆的臺,已很殘破,蘇軾把它修整一新。他在濟南任職的弟弟蘇轍聞得此事,為臺命名為「超然臺」,並寫了一篇賦送贈,蘇軾也因此寫了這篇題記。
一般的「記」多先寫地理環境和主題建築,然後再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蘇軾這篇《超然臺記》卻與別不同,前半篇先說理。第一段開頭即點出主題句「凡物皆有可觀」,說所有事物都有可以觀賞之處。既有可觀之處,就會令人快樂,不一定是奇特瑰麗的東西。粗劣的酒一樣可以醉人,果蔬草木一樣可以吃飽。按此推理,他認為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快樂。
第二段是主題思想的闡發,可見蘇軾的道家思想。蘇軾說人都喜歡求福而辭禍,認為福可喜而禍可悲。可是人的欲望無窮,能滿足人欲望的事物卻有限,美惡取捨常引致人內心的交戰,以致可樂之事少而可悲之事多,這就變成求禍辭福了,豈不是與人所追求的相反了嗎?蘇軾認為人常被外物蒙蔽,因為只着眼於物之內,而沒有着眼物之外。事物本來沒有大小之分,如只從它的裏面去看,便會覺得它又高又大,使自己眼花繚亂,難以有適當的判斷,情緒也常隨之起伏,這是很悲哀的。這種「遊於物之外」的「逍遙」和「物非有大小」的「齊物」觀念,都出自莊子的道家思想。
文章第三段轉為敘述,前半先寫自己到密州後的情況。開頭以三組工整的排比句,寫從錢塘(杭州)調到膠西(密州)後的生活對比,明顯看到密州的環境比杭州差得多,一處是湖光山色富庶之地,一處是田野密林貧瘠之所。蘇軾到任時,當地收成不好,盜賊滿野,治安欠佳,又沒有甚麼好吃的,很多人都會認為他一定是很不快樂了。從他在初到密州時寫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可見,他確曾感到孤苦不樂,詞中的他「塵滿面,鬢如霜」,思念亡妻,「無處話淒涼」。幸好過了一段日子他已適應下來,這裏說自己在當地生活了一年後,容貌更加豐滿,白頭髮也日漸變黑。他漸漸喜歡這裏淳樸的民風,當地的官吏和人民與他相處融洽,大概是他的管治也不錯。
下面接着寫修臺的經過。蘇軾在密州安頓下來後,開始整治園圃,清潔屋宇,又到林中伐木,修補破損的地方。他再集中寫其中一座建築物,是在園林的北面,依着城牆所建的臺。這座臺原已很殘舊,蘇軾把它修葺一新。臺修好後,蘇軾常常與友人登臺覽景,舒展心志。
第四段寫他在臺上所見的景色和活動的情況。首先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寫臺上所見景色。向南望是馬耳山和常山,它們若隱若現,好像有隱士居住。東面是盧山,秦代的盧敖逃避為秦始皇求神仙,就是在那裏遁隱的。西面可望見穆陵關,地勢像城郭一樣,仍然留存師尚父(姜子牙)和齊桓公等政治家的遺風。北面可俯視濰水,令人不禁慨嘆,想起淮陰侯韓信的功業,哀悼他不得善終。
下面再寫他在臺上的活動。這座臺高而穩,地方大而明亮,冬暖夏涼。這麼好的地方,蘇軾也就常常與友人登臨,無論是下着雨雪的早上,還是有清風明月的夜晚,他們都流連忘返。他們採摘園裏的蔬菜,釣取池塘裏的魚,釀酒煮粟,一起吃喝,十分享受而發出「樂哉遊乎」之歎。這裏的描述有點像歐陽修在《醉翁亭記》所寫的與眾同樂情況,而蘇軾所寫少些政治理想,多些個人面對困境的自處,顯示他受道家思想影響更深。
文章最後寫這座臺的命名,也再一次點題。原來這座臺名曰「超然」,是由他的弟弟蘇轍命名。蘇軾和弟弟的感情十分要好,他請求調到密州,也是為了和在濟南任官的弟弟接近一些。蘇轍聽到哥哥在密州的生活情形,便寫了一篇賦送贈,更為臺起名「超然臺」。知兄莫若弟,他應該十分了解哥哥的心態,認為他已做到超然物外了。蘇軾顯然也很喜歡這個名字,便寫了這篇題記,說明自己「無所往而不樂」。
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內容很豐富,集說理、抒情、敘述、寫景於一身。其中可看到蘇軾的生活態度和主要思想,說理清晰,又不會故作艱深,敘事明快之餘,又不乏優美工整的修辭,讀來清新可喜。
文章前半先說理是較特別的安排,也讓讀者先了解他的想法,才更易明白他在惡劣環境中種種自得其樂的舉措。他借用莊子的觀點,心態超然物外,便無論在哪裏都會快樂(安往而不樂)了,這無疑是他在失意、孤苦之時為自己找得的出路。道家思想在蘇軾的人生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也是他日後遇到更大打擊,被貶到更偏遠地方時的精神支柱。他寫《超然臺記》時大約四十歲,談這種困境中的自處之道時還有些刻意,要自我解說一番。到後來他被貶到荒蕪之地的惠州(廣東)、儋州(海南島)時,已不需解說而自得其樂,可說是到了化境。

查閱次數:6379
資料來源:
朗讀:甘玉貞(粵)、白雪梅(普)
|
註釋、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蘇軾

蘇軾,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初任福昌主簿,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涉作詩諷刺朝政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禮部尚書,其後屢遭貶謫,終任朝奉官。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時,關心百姓疾苦,有治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豐富,散文、詩、詞、書畫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縱橫揮灑,其詩奔放豪邁,清新暢達,富於理趣,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突破了唐五代詞綺艷柔靡的傳統,開創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吳興茅維刊本《東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叢刊》據南宋刊本影《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傳世。

查閱次數:937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爲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求爲東州守」。蘇軾《欒城集‧超然亭賦序》。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被批准改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箇舊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臺記》。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