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自幼聪慧,刻苦读书。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七九九)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言直谏,上疏亟论宰相武元衡被盗杀事,为当政者所忌,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退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诗人,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学,强调《诗经》的美刺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 白诗的特色是语言浅俗,使老妪、儿童都能解读,讽谕诗《秦中吟》及《新乐府》是其中的代表。 晚年写了不少闲适诗和感伤诗。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传世。《賣炭翁》選自《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是《新樂府》之一。作者自注:「苦宮市也。」宮市是皇帝派宦官到市集購物,後發展為變相掠奪的一種方式。唐德宗貞元末年,凡宮中所需之物,均由宦官採辦。宦官以「宮市」的名義,看中甚麼東西便拿走,或象徵性給點錢,或分文不給,商販不容追問。此詩記敘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巧取豪奪,對百姓悲慘的處境寄予深切同情。本詩從賣炭翁的形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到賣炭翁趕車進城橫遭掠奪的敘述,寫來曲折生動,環環緊扣。且在情節發展至高潮時戛然而止,含蓄有力,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