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自幼聰慧,刻苦讀書。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七九九)進士,初任校書郎,歷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敢言直諫,上疏亟論宰相武元衡被盜殺事,為當政者所忌,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其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晚年退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詩人,與元稹齊名,並稱「元白」。他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文學,強調《詩經》的美刺傳統和杜甫的創作精神。白詩的特色是語言淺俗,使老嫗、兒童都能解讀,諷諭詩《秦中吟》及《新樂府》是其中的代表。晚年寫了不少閒適詩和感傷詩。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馬元調刊本《白氏長慶集》傳世。《賣炭翁》選自《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是《新樂府》之一。作者自注:「苦宮市也。」宮市是皇帝派宦官到市集購物,後發展為變相掠奪的一種方式。唐德宗貞元末年,凡宮中所需之物,均由宦官採辦。宦官以「宮市」的名義,看中甚麼東西便拿走,或象徵性給點錢,或分文不給,商販不容追問。此詩記敘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巧取豪奪,對百姓悲慘的處境寄予深切同情。本詩從賣炭翁的形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到賣炭翁趕車進城橫遭掠奪的敘述,寫來曲折生動,環環緊扣。且在情節發展至高潮時戛然而止,含蓄有力,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