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初,魯肅聞劉表卒1,言於孫權2曰:「荊州與國鄰接3,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4,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5與操有隙6寄寓7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當初,魯肅聽說到劉表已死,便向孫權進言道:「荊州地方和我們國土毗連,地勢險要,有廣袤萬里的肥沃田野,有殷實富有的黎民百姓,如果有了荊州,就是成就帝王之業的資本。現在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就已不和,軍隊裏的將領們也分成兩派。劉備是天下的梟雄,因和曹操有怨隙,才寄居在劉表那裏,劉表嫉妒他有才能,一向沒有重用他。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弔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若備與8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9宜別圖之10,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11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12,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如今設若劉備和他們同心合作,上下能夠打成一片,就應該安撫他們,和他們結成同盟;設若他們離心離德,就應該另作打算,來圖謀大事。我想以弔喪為名,到荊州去走一趟,並慰勞他們軍隊中的負責人等;順便也說服劉備,使他帶起劉表的隊伍,同心合意地和我們一道來對付曹操,我想劉備可能贊成。倘能成功,大局就沒有問題,如今不快去,就恐怕給曹操搶先一步了。」孫權馬上打發魯肅前往。
到夏口,聞操已向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夏口13,聞操已向州,晨夜兼道14比至南郡15,而琮已降16備南走17,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18。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19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20,欲往投之。」
到了夏口,就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他便晝夜兼程趕路,到南郡的時候,又聽到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魯肅直接趕去迎着,和劉備在當陽的長坂見了面。魯肅轉達了孫權的意思,暢論了一番時局以後,殷勤地向劉備致意,問道:「豫州,如今打算到甚麼地方去?」劉備答道:「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舊交,想投奔他去。」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併,豈足託乎!」備甚悅。肅曰:「孫討虜21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22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23,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24,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併,豈足託乎!」備甚悅。
魯肅說:「孫討虜聰明仁慈,敬愛賢者,禮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已歸附了他;現已據有六個州郡,兵強糧足,足以建立大業。如今為您打算,不如派一親信去結好,共同挽救大局。您竟想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凡的人,侷促在偏遠的地方,眼看就要被人吞併,哪裏還能夠託付呢?」劉備聽了很是喜歡。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肅又謂諸葛亮25曰:「我,子瑜26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27。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28
魯肅又對諸葛亮道:「我是子瑜的朋友。」他倆因即訂交。這個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早在江東避難,這時正做着孫權的長史。劉備按着魯肅的計劃,就進駐到鄂縣的樊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曹操自江陵29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於柴桑30,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31,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32,略已平矣,遂破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眼看曹操從江陵就要順着長江東下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局勢已很緊急,我願奉命向孫將軍求援。」便與魯肅一道去謁見孫權。到了柴桑,諸葛亮見着了孫權,對他說:「海內大亂,將軍在大江以東起兵,劉豫州也在漢水以南整軍,都一樣地同曹操爭取天下。如今曹操削平了大難,一切都已停當,攻破了荊州,震動了四方。劉豫州感到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逃來這裏,希望將軍量力賜予幫助。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33,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34北面而事之35!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36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37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至於將軍您,如果能用吳越的軍隊,來和中原爭勝的話,就不如趁早和曹操斷絕一切關係;如果不能,那又為甚麼不收起軍隊,放下武裝,向他靠攏?現在將軍在外頂着服從的名兒,內心裏卻遲疑不決,事情這樣緊急,不能當機立斷,恐怕禍患就來到眼前了。」孫權道:「照您這麼說,劉豫州為甚麼不向曹操靠攏?」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田橫38,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39,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40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諸葛亮答道:「田橫,不過齊國的一個壯士,他還有正義感而不肯投降受辱;何況劉豫州乃是王室的後代子孫,英俊多才,蓋世無雙,為大眾傾仰,像水流入海一般。就是事業不能成功,這是天意,那能再向曹操低頭?」孫權聽了這話很光火,怒道:「我不能拿着整個東吳的土地,十萬軍隊,再受人家宰割?我的主意已經決定了!除了劉豫州以外,確是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不過,劉豫州剛剛被他打敗,怎能抗拒這一大難呢?」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41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42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43』者也。故《兵法》44忌之,曰『必蹶上將軍45』。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諸葛亮答道:「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剛在長坂戰敗,但如今歸隊的壯士,以及關羽的水軍,尚有精銳一萬;劉琦所部江夏的戰士,也有一萬。曹操的隊伍,遠道行軍,已經疲憊不堪;聽說追劉豫州時,騎兵一日一夜要行三百多里,這正是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啊。所以兵法上說:『必蹶上將軍。』這是用兵最忌諱的。況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的人民所以歸附曹操,都是受了武力的威逼,並非真正心服。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羣下謀之。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46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羣下謀之。
現在將軍如果委派猛將,統率幾萬軍隊,和劉豫州協同作戰,一定可以擊破曹軍。曹軍敗了,必定退回北方。這樣一來,荊、吳雙方的勢力便強盛起來,三分天下的形勢也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大喜,便和他的幕僚們從事商量。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47旌麾南指48,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49,方與將軍會獵50於吳。」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51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這時孫權正收到曹操一封書信。信上說:「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叛徒,旌旗剛一南指,劉琮就已投降。現在我集合了八十多萬水軍,正要到吳地和將軍相會,一同打獵。」幕僚們看了這信,都大驚失色。長史張昭等說:「曹公如同豺狼虎豹,挾持着皇帝征討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名義來壓人。現在如果抗拒他,事情恐怕更不順利。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鬭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鬭艦52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53,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
況且將軍賴以抗拒曹操的地方,只是仰仗着長江的天險,如今曹操得到荊州,把那地方統通佔有了。劉表訓練的水兵,有上千的大型戰船。曹操現在完全予以利用,沿江行駛;再加上步兵,水陸一齊東下。這所謂長江的天險,己經和我們共有,而兵力的多寡,更難以相比。我們以為當前大計,不如就去歡迎他進來算了。」這些人中,唯有魯肅沒有發言。孫權起身入廁的時候,魯肅也跟了出來,走到簷下,孫權知道魯肅有意說話,便拉着他的手說:「你想說甚麼?」
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54品其名位55,猶不失下曹從事56,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57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魯肅答道:「我看大家夥兒的意見,是專為延誤將軍的事,不能和他們商量大計。如今我魯肅可以歡迎曹操,將軍您,卻絕對不可。怎麼說呢?我歡迎曹操,曹操一定把我放還故鄉,評定了我的名位後,還可在官府裏幹一份下級差事,乘坐着牛車,跟着的有吏卒,和那些讀書人來來往往,從下級逐漸提升起來,日子一久,說不定還可以做到一州一郡的長官。將軍若迎曹操,您想會落得甚麼下場呢?我希望您早一點決定大計,可別採用大夥兒的意見啊。」
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58,正與孤同。」
孫權歎息道:「這些人的意見,真令我失望,現在你把大計說明白了,正如我所想的一樣。」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時周瑜受使至番陽59,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60雄才,兼仗父兄之61,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62,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63;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這時周瑜正在出使番陽途中,魯肅勸孫權把他召回來。周瑜回來以後,就向孫權說:「曹操在名義上雖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卻是漢朝的賊子。像將軍您,神聖英勇,雄才大略,並且藉着父兄的威望,割據了江東數千里的地方,有足夠使用的勁旅,英雄們都樂於效命,供您驅使;應該橫行天下,為漢朝剷除殘暴和清洗污穢。況且曹操是自來送死,怎麼可以歡迎他呢?
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64,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65,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66,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67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我請為將軍計劃一下:如今北方還未平定,馬超和韓遂尚在函谷關以西,乃是曹操的後患;然而曹操卻捨棄了鞍馬不用,仰仗着舟楫,到吳越地方來作戰;現在又正是嚴寒的時候,戰馬沒有草吃;逼迫着中原的老百姓,很遠地跑來江湖地帶,不習慣這裏的水土,必定發生疾病。這幾點,都是用兵的大忌,可是曹操卻一股腦兒冒然地做了。將軍要活捉曹操,應該就在今天。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68呂布69、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70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我周瑜要求給我數萬精銳部隊,進駐夏口,保證給將軍殲滅了他。」孫權道:「老賊想篡漢自立,已經很久了,只是對二袁、呂布、劉表和我這幾個人有所顧忌,他才沒敢下手。現在他們幾位都已滅亡,惟獨我還存在,我和老賊,已是勢不兩立了。你說應該打他,和我的意見非常相合,這是上天把你賜給我的呀。」於是拔出刀來,砍了面前的公事桌,說:「將吏之中有敢再說應該歡迎曹操的,和這張桌子一樣!」便散會了。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71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7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當夜,周瑜又見孫權說:「那些人光看到曹操來信,說有八十萬水陸軍,就都先自驚慌起來,不再料想曹操的虛實情形,便提出這樣的主張,真是無稽得很。現在我來按照事實估量一下: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早已疲乏;此次所獲劉表的部隊,充其量七八萬人罷了,人心尚在觀望動搖之中。您想,用這些疲乏和患病的士卒,來駕御軍心不穩的隊伍,雖然人數眾多,卻用不着懼怕。我周瑜如能有精兵五萬人,就滿可以抵擋他,希望將軍不要憂慮。」
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73諸人,各顧妻子74,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75,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76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77,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孫權撫着周瑜的背說:「公瑾,你說到這裏,很合我的心思。子布、元表他們,各人都顧慮到妻子的安全,都存著一些私心,使我非常失望;獨有你和子敬所見與我相同,這是上天打發你們二人來幫助我的呀!五萬人一時不易集合,我已經選拔了三萬人,船、糧、戰具,都已準備妥當,你和子敬、程公,就先出發,我一定續派隊伍,多載錢糧,作你的後援。你能辦得了的,你就儘管去辦,一定有決勝的把握;萬一不如意,那你就回到我這裏來,我一定親自和孟德一比高下。」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78,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79,助畫方略。
於是派周瑜、程普分任左右都督,率領着軍隊,去和劉備聯合起來迎敵。並派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計劃戰爭的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80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81備,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82儻能屈威83,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84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
劉備在樊口,天天派有巡邏的人,在江邊張望,等待孫權軍隊到來。一直到望見了周瑜的船,馬上飛報給劉備,劉備便派人到船上慰勞周瑜。周瑜對來人說:「我有軍事重任在身,不能擅離職守,劉豫州倘能屈駕來晤,自所歡迎。」於是劉備乘了一隻船,親自去見周瑜,他說:「如今抵抗曹公,真是一個正確的決策。你帶來多少隊伍?」周瑜答道:「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少了一點。」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85
周瑜道:「這已夠用。請豫州您瞧着我周瑜打敗他。」劉備想請魯肅來一同晤談,周瑜說:「受有重命的人都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要想見子敬,可到他那兒去見。」劉備又愧又喜。
進,與操遇於赤壁。進,與操遇於赤壁。
孫劉聯軍就此出發前進,和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鬭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86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鬭艦十艘,載燥87、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88,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
這時,在曹軍裏面真個已有疾疫發生,剛一接觸,曹軍就敗退江北。周瑜他們屯兵南岸,雙方隔江對恃,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這局面難以維持太久。曹軍正在連繫船艦,使其首尾相接;以我愚見,可用火攻。」於是就用十艘蒙衝戰艦,滿載乾草枯柴,灌進油去,再拿帳幕遮蓋起來,上面插上旌旗;另外預備一些快船,繫在戰艦的船尾。黃蓋先寫好一封詐降的書信,寄給曹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89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90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
這時東南風起,越起越大,黃蓋把十艘蒙衝戰艦排在最前面,船到江心,舉起帆來,其餘的船隻依次一同進發。曹營裏的官兵,都站在營外觀看,指點着說是黃蓋來投降了。到了距離北軍二里多地的時候,黃蓋的各個戰艦,同時點着了火,火烈風猛,船行得像箭一般快,這一下,不但燒光了北船,並且連岸上的營幕也起了火。沒有多大功夫,煙燄沖天,人馬燒死的和溺斃的都不計其數。周瑜這邊,也渡過江去,率領着輕便的精銳部隊,接着在後面追擊,把戰鼓擂得震天價響,直殺得北軍大敗而逃。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襄陽,引軍北還。操引軍從華容道91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92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93,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94,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95、橫野將軍徐晃96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97襄陽,引軍北還。
曹操和他的殘餘從華容道步行退卻,道路泥濘不通,又趕上大風,驅使所有疲憊的病兵,背着青草來填路,騎兵方能渡過。可憐那些傷病兵有很多就被人馬踐踏,陷在泥車裏死去。劉備和周瑜水陸並進,直壓迫得曹操退到南郡。這時曹軍因飢餓和染病,已經有了過半數的死亡,曹操不得已,遂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駐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駐守襄陽;自己逃回北方。

導賞

本篇共分八段:(一)敍劉表之死,引起魯肅請命到荊州探聽軍情一段話。從這段話裏,可以看出當時荊州局勢的變化,是可以直接影響孫權的安危的。(二)敍曹操攻荊州,荊州投降,這突然的事變,催助着魯肅到當陽長坂和劉備、諸葛亮見面。魯肅在外交方面的聯絡,可謂初步成功。劉備就聽從了魯肅的話,不去投奔吳巨,而進駐樊口。(三)敍曹操軍隊順江東下,諸葛亮請命求救孫權的情形。他以「激將法」說服了孫權允予考慮聯合破曹的意見。(四)敍孫權接到曹操的恐嚇信,召開會議討論大局,終於主戰派得到勝利。(五)敍周瑜對孫權闡明和戰的利害,促孫權作最後決定。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孫權心中是怎樣地狐疑不決,設若周瑜不追得緊,孫權是可能有反覆的。這是赤壁之戰爆發的決定因素,所以作加意鋪陳。(六)敍周瑜出發前的情形。(七)敍劉備慰勞周瑜的情形。(八)敍戰爭開始,黃蓋詐降,火攻曹操,及曹操敗退的情形。
本篇以敍赤壁之戰的始末為主,大部份寫戰前的醞釀;真正寫戰爭經過的,僅為最後一段。從赤壁之戰的事前醞釀來看,本文顯明了最重要的一點,即:天下事的成功與失敗,全在有無遠大的眼光、縝密的計劃,和主動的努力以為斷。這一些都有的話,劣勢便可以轉成優勢,因而也就挽救了危亡;這一些都無的話,優勢也可以轉成劣勢,反而走上失敗的程途。在戰前、戰時和戰後,曹軍和孫劉聯軍雙方,無一處地方不是尖銳的對比。倘若劉備和孫權不能及早聯合,必為曹操各個擊破;倘若孫權採納了那些不抵抗主義者的意見,東吳也早已滅亡。但倘若曹操不犯兵法上的大忌,不驕傲自滿,在劉琮投降以後,能略為休息,不急急於想一舉吞滅劉備和攻取孫權,也不致於招致失敗。歷史是一面鏡子,此篇就是用鏡子來指示給後人成敗存亡的關鍵所在。
史書都是記敍體裁,記載人物的言行,和敍述事態的經過,應當儘量詳盡和真實。但卻不能因為求其詳盡,便事事不遺地全寫上去。全寫上去就容易發生蕪敍的毛病,反把主要的事混淆得模糊了。因此就必得在選取材料時,加以審慎的剪裁;不關重要的、瑣碎的、不用說讀者也可以明白的……都得割愛,然後纔能使重要的部分突出顯明,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例如本篇記述孫權部下討論和戰大計的時候,只寫出張昭的「投降論」來,已足代表一切,不消把那一些人各個的言論再發表了。不過,有重要關鍵作用的事實,卻得加意鋪陳,不惜一說再說;雖然也不能寫得雷同,要避免重複。例如孫權之所以不採納「投降論」者的意見,而改用「主戰論」者的主張,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乎諸葛亮、魯肅、周瑜三人的進言。三人說的雖是一個意思,可是言辭、語調和立場各有不同。諸葛亮是客人,魯周兩人是孫權的部屬;而魯肅是文官,周瑜是武將,身份既然兩樣,發言亦自有深淺輕重的區別。
至於求其真實,便不能添枝添葉,多所渲染和描寫。《資治通鑑》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尤其要按照時間的先後,作一直線的敍述。它不同於小說,也不同於傳記,而是一種編年史中的記述體裁。因此,這種體裁,不能用倒敍法,也不能用穿插法,而就在簡單地平鋪直敍中,見出它的寫作技巧,使讀者絲毫感不到呆板沉滯,纔是上乘的文章。這篇《赤壁之戰》,寫得有聲有色,為千古羡稱的名作,可以說是這類體裁裏的模範。

查閱次數:35676
資料來源:
朗讀:錢景亮(粵)、程廣寬(普)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甘玉貞(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司馬光

司馬光,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幼聰穎,七歲已愛讀《左傳》。宋仁宗寶元二年(一〇三九)進士,初任奉禮郎、翰林學士、御史中丞,歷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神宗即位,任知永興軍、西京留守御史臺。任御史中丞時,倡導仁政,反對王安石變法。哲宗即位,任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相八個月,卒於任上。追贈溫國公,謚文正。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史學家與政治家。所編撰的《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下訖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前四〇三──九五九),記事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此書得神宗賜名,並親作序文,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資治通鑑》。全書按年月排列,參考淵博,鑑別精確,文字明暢,是中國編年史的巨著。另著有《司馬文正集》八十卷,《涑水紀聞》十六卷。

查閱次數:2654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獻帝紀》,題目為編者所加,版本據中華書局排印本。

赤壁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〇八)。是年七月,曹操襲取了荊州,劉備退守樊口,向孫權求援。孫權遂聯合劉備,以數萬軍隊對抗曹軍。十月,曹操和孫權會師於長江邊的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本文記述了這場中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此戰的結果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