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幷国二十,遂霸西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1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东得百里奚于宛3,迎蹇叔4于宋,来丕豹、公孙支5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幷国二十6,遂霸西戎7
我听说朝中的官吏,商议着要驱逐那些在秦国作客的人。我个人以为这是不对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曾从戎国聘请由余,在宛地得到百里奚,到宋国去迎接蹇叔,从晋国请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可是穆公用了他们,就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戎做了霸主。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9;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0,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1,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制鄢郢15,东据成皋16之险,割膏腴之壤17
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法令,改变风俗,人民因此富庶,国家也因此强盛。百姓都很乐意供国家使用,诸侯也都亲来归服。和楚魏两国作战,俘获了他们的军队,扩充了千里的领土,国家直到现在还这样强盛。惠王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克了三川的地方,在西面灭亡了巴蜀两国,北面取得上郡,南面拿到汉中,包围了九夷,控制了鄢郢,东面占领了成皋的要冲,割据了肥美的土地,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19,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20,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就此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西来侍秦国,直到如今,功绩还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加强了公室的威权,杜绝了私人的势力,蚕食各国诸侯,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四位君主,都是靠了客卿的功劳。从这里来看,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事呢?如果这四位君主,当时对于这些外国人士拒而不纳,不肯重用他们,秦国就没有富利的实际,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陛下致昆山之玉21,有随和之宝22,垂明月之珠23服太阿之剑24,乘纤离25之马,建翠凤26之旗,树灵27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28之,何也?
现在君主得到昆山的美玉,有了随和的珍宝,挂着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的名剑,骑着纤离的骏马,竖起翠凤的旗子,制了灵器的皮鼓,这几种宝物,没有一件是产生在秦国的,可是君王又为什么喜欢它们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29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0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1江南32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33不为采。
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然后可用,那么,夜光的宝玉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制造的东西不能用以娱乐,郑卫两国的美女不能存留在后宫,而駃騠的骏马也不能饲养在马棚里,江南的金锡也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也不能作五彩的颜色了。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4、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35之簪、傅玑之珥36阿缟37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38不立于侧也。
所有装饰后宫的,作姬妾的,赏心乐意的,悦耳娱目的,都必须是秦国的出产才可用;那么,宛珠做的簪子,饰着珠玑的耳环,阿地出产的绸衣,各种锦绣的装饰,便不会进呈到君主的面前;并且那些时髦风雅、娇艳窈窕的赵国美女,也不会来陪伴君王了。
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击瓮叩缻39弹筝搏髀40,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41昭虞武象42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那击着瓮,敲着瓦盆,弹着筝,拍着大腿,呜呜呼叫着唱歌,用以悦耳娱目的,才真是秦国的声音呢。至于郑卫桑间和「昭虞」「武象」的歌曲,却都是别国的音乐呢。现在不再声瓮而欣赏郑卫的音乐,不再弹筝而采取昭虞的歌曲,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道理呢?也无非是为了使心神愉快,和美观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43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现在对于用人可就两样了。不问可否,也不论曲直,只要不在秦国出生的就离开,凡是外国人士就要驱逐出境。这样一来,所看重的声色珠玉,所轻视的却是人民,这就不是统治天下,使诸侯归服的办法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4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45,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46之所以无敌也。
我听说土地广袤的,粮产就丰富;国家庞大的,人民就众多;军队强盛的,战士就勇敢。泰山不排斥泥土,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剔出小溪流,所以能这样渊深;做君王的不遗弃百姓,才能显明他的德行。所以土地没有区域的差别,人民没有国籍的限制,四时的节候充实美满,鬼神也要降福到人间,这就是以前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道理。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今乃弃黔首47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48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抛弃了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逐了客卿去替诸侯立功,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退缩不敢西来,裹足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说的「借兵给寇,送粮给盗」了。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虽不是秦国出产的,可是宝贵的很多,才能的人士虽不是秦国出生,可是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客卿去资助敌国,人民受了损害,仇敌却得到利益,国内既缺乏人才,外面又结怨诸侯,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办不到的。

导赏

战国时代的说客周游天下,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当时为了说服各国君主,说客会施展浑身解数。他们的论辩往往改变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就说过:「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些说辞流传后世,成为多篇出色的论说文。这里介绍一篇由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写的名篇《谏逐客书》。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出身低微,但凭着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受到秦王的赏识。他是协助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主要功臣,秦国后来的典章制度很多都是由他策划。他由一个小吏爬升到丞相,能力当然不简单,最重要还是懂得把握机会,努力争取。李斯向秦王上这篇《谏逐客书》是在公元前237年,他只是一个小客卿。当时据说因为郑国渠事件,秦王认为从外国来的人只会对秦国不利,打算驱逐所有外来的客卿,身为楚国人的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就以这篇上书,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谏逐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但在谏书中不能令人感到有半点私心。要捉摸秦王的心思,说得冠冕堂皇,又要一击即中,令秦王马上收回逐客令,实在是一件非常任务。且看李斯如何以他的生花妙笔,使秦王对他言听计从。
本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说明上书目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逐客是不对的,非常简单、清晰。注意李斯虽指出「逐客」不当,但只说是「吏议」的过错,不会直接说是秦王的决定错误。这避免一开始就触秦王之怒,令他愿意听下去。
接着李斯用了大量的铺陈,述说前代秦王用外来客卿而导至秦国的强盛:秦穆公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张仪,秦昭王用范雎。这四位都是令秦国强大的前代君主,他们起用的得力谋臣都不是秦人。李斯的结论是:这四位国君都是借助客卿得以成功,由这看来,客卿从来没有负过秦国。假如从前四位国君拒绝接纳客卿,疏远谋士而不用,秦国就没有富国强兵,也不会有强大之名。李斯在这里举出秦国历史上的实际例子,证明「客」一向是有功于秦国的,首先针对「客卿对秦不利」的谣言,让秦王思考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第二段从眼前的「物」来谈,指出秦王拥有的珍宝玩物,像昆山玉、随侯珠、和氏璧、夜明珠、太阿剑、纤离马、翠凤旗、灵鼍鼓等,大部分都来自外国,为甚么秦王会喜爱呢?只要是赏心悦目,秦王便不会计较它的出产地。如果只能用秦国的产物,则秦宫很多器物、美女、骏马、衣饰、珠宝都不会有了。下面又用音乐来说明:秦国的本土音乐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的,但秦王都已放弃这些较粗犷的奏乐而选用郑卫歌曲和韶虞雅乐了,为什么?「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里引出一大堆对象,是要说明物是否可用,全在于它的实用性或观赏性,与它的出产地完全无关。
第三段由物推到人,李斯指秦王现在对非我族类者都加以驱赶,但却不放弃外来的产物,可见是把物看得比人更重要了。「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几句十分有力,针对秦王有称霸之心,有意「跨海内制诸侯」,而逐客正与这目标背道而驰。接着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两个比喻,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下面再以历史上的三王五帝为例,指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才是称霸之道。除了正面论述,李斯再从反面推论,如果秦国拒绝所有客卿,天下的人材便会流向其他诸侯国,等于是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助长了自己的敌人。
最后李斯作总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前面两句是点出客卿的用处,希望秦王明白自己愿意效忠的心迹。后面指出「逐客」就是削弱自己,使对手增强,会危害秦国。这句正中秦王的要害,既危及国家安全,逐客令当然应马上撤回了。
李斯的《谏逐客书》写于战国末期,此时说客已不能再像孟子般以仁义道德、王道来打动君主,一切以利字当头。虽然不少人认为李斯过于功利主义,甚至不耻他的为人,但我们不能因人废言。他这篇文章实在写得精彩。
游说最重要是达到目的,要君主接纳自己的建议。要说服别人,用的方法不外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或诱之以利。这先要了解对象的心思,针对他最关心的事情,才可达致成功。否则无论说辞多漂亮,也是徒然。李斯正是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关键,针对秦王有意称霸诸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心态,成功使秦王收回承命。在论述技巧上,李斯用了多种正反论证,正面论述纳客之利,反面剖析逐客之弊。这在上面的分析已有谈及。
这里再看这篇文章的辞采。我们常会欣赏一些抒情或描写「美文」中的辞采,而论说文往往只注重词锋犀利、论点铺排。其实古代论说文很注重辞采,文采好,可以增强说服力。像文中首段谈四位秦国君主任用客卿的往绩,用了多组三字和四字排比句,洋洋洒洒,令人不禁为他们创下的功业而神往。接着下的结论「客何负于秦哉」,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文中运用的排比非常丰富多样,除大量用三、四字的排比句外,还有在其他文章较少见到的排比形式,例如第二段连续七个五字句排比:「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然后是连续六个七、八字句排比:「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又有十一字句排比:「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些排比句式,读来气势充沛,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在正反论证之中,也夹用多个对比句式,如:「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使其中的利害关系非常清晰,增强了说服力。除了排比、对比,文中又用了多组对偶句:「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整篇读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
这篇《谏逐客书》辞采华丽,文句虽用心经营,但都有充实的内容,并非纯为形式而雕琢;可说是情理、辞采兼备,着实使人赏心悦目。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称许这篇文章为「上书之善说也」。

查阅次数:4905
資料來源:
朗读:甘玉贞(粤)、程广寛(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甘玉贞《古代散文导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贞(粤)、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李斯

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今属河南省)人,荀卿的学生,和韩非同学,初入秦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秦始皇灭六国后,由客卿擢升丞相;秦朝的法令制度,多出李斯之手。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二一零),被另一权臣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市。

查阅次数:1946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创作背景

戰國時候,盛行着一種養客的風氣。除了那有名的四公子外,秦相呂不韋也養了三千名食客。呂不韋自殺以後,他的食客留在秦國的不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十年,韓國派了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工,到秦國裏來做間諜,被秦國發覺了。於是很多秦宗室大臣向秦王進言,恐怕這些留在秦國裏的外國人,都靠不住,請一律驅逐出境。李斯因為也在被逐的名單之內,才寫了這一篇文章,呈給秦王,諫止逐客。結果文章發生了效力,嬴政聽從了他的話,沒有下逐客令。本篇是《史記:李斯列傳》為底本,更參照《文選》及《古文辭類篡》各本,詳細校正後排印的。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