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幷國二十,遂霸西戎。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1求士,西取由余於戎2,東得百里奚於宛3,迎蹇叔4於宋,來丕豹、公孫支5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幷國二十6,遂霸西戎7
我聽說朝中的官吏,商議着要驅逐那些在秦國作客的人。我個人以為這是不對的。從前穆公訪求賢士,曾從戎國聘請由余,在宛地得到百里奚,到宋國去迎接蹇叔,從晉國請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個人,都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穆公用了他們,就吞併了二十個國家,在西戎做了霸主。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9;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10,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11,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漢中14,包九夷,制鄢郢15,東據成皋16之險,割膏腴之壤17
孝公採用了商鞅的法令,改變風俗,人民因此富庶,國家也因此强盛。百姓都很樂意供國家使用,諸侯也都親來歸服。和楚魏兩國作戰,俘獲了他們的軍隊,擴充了千里的領土,國家直到現在還這樣强盛。惠王用了張儀的計策,攻克了三川的地方,在西面滅亡了巴蜀兩國,北面取得上郡,南面拿到漢中,包圍了九夷,控制了鄢郢,東面佔領了成皋的要衝,割據了肥美的土地,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遂散六國之從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19,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20,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就此拆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西來侍秦國,直到如今,功績還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廢除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加强了公室的威權,杜絕了私人的勢力,蠶食各國諸侯,成就了秦國的帝業。這四位君主,都是靠了客卿的功勞。從這裏來看,客卿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事呢?如果這四位君主,當時對於這些外國人士拒而不納,不肯重用他們,秦國就沒有富利的實際,也沒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陛下致昆山之玉21,有隨和之寶22,垂明月之珠23服太阿之劍24,乘纖離25之馬,建翠鳳26之旗,樹靈27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28之,何也?
現在君主得到昆山的美玉,有了隨和的珍寶,掛着明月的寶珠,佩帶太阿的名劍,騎着纖離的駿馬,豎起翠鳳的旗子,製了靈器的皮鼓,這幾種寶物,沒有一件是產生在秦國的,可是君王又為什麼喜歡它們呢?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衞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29不飾朝廷,犀象之器30不為玩好,鄭衞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31江南32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33不為采。
如果必須是秦國出產的東西然後可用,那麼,夜光的寶玉不能裝飾在朝廷上,犀角象牙製造的東西不能用以娛樂,鄭衛兩國的美女不能存留在後宮,而駃騠的駿馬也不能飼養在馬棚裏,江南的金錫也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也不能作五彩的顏色了。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所以飾後宮、充下陳34、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35之簪、傅璣之珥36阿縞37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38不立於側也。
所有裝飾後宮的,作姬妾的,賞心樂意的,悅耳娛目的,都必須是秦國的出產才可用;那麼,宛珠做的簪子,飾着珠璣的耳環,阿地出產的綢衣,各種錦繡的裝飾,便不會進呈到君主的面前;並且那些時髦風雅、嬌豔窈窕的趙國美女,也不會來陪伴君王了。
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衞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缻而就鄭衞,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擊甕叩缻39彈箏搏髀40,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衞桑間41昭虞武象42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缻而就鄭衞,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那擊着甕,敲着瓦盆,彈着箏,拍着大腿,嗚嗚呼叫着唱歌,用以悅耳娛目的,才真是秦國的聲音呢。至於鄭衞桑間和「昭虞」「武象」的歌曲,却都是別國的音樂呢。現在不再聲甕而欣賞鄭衞的音樂,不再彈箏而採取昭虞的歌曲,這樣的舉動又是什麼道理呢?也無非是為了使心神愉快,和美觀罷了。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43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現在對於用人可就兩樣了。不問可否,也不論曲直,只要不在秦國出生的就離開,凡是外國人士就要驅逐出境。這樣一來,所看重的聲色珠玉,所輕視的却是人民,這就不是統治天下,使諸侯歸服的辦法了。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44。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45,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46之所以無敵也。
我聽說土地廣袤的,糧產就豐富;國家龐大的,人民就眾多;軍隊強盛的,戰士就勇敢。泰山不排斥泥土,所以能這樣高大;河海不剔出小溪流,所以能這樣淵深;做君王的不遺棄百姓,才能顯明他的德行。所以土地沒有區域的差別,人民沒有國籍的限制,四時的節候充實美滿,鬼神也要降福到人間,這就是以前五帝三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道理。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今乃棄黔首47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48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現在拋棄了百姓,去資助敵國;驅逐了客卿去替諸侯立功,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退縮不敢西來,裹足不進秦國;這就是所說的「借兵給寇,送糧給盜」了。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物品雖不是秦國出產的,可是寶貴的很多,才能的人士雖不是秦國出生,可是願意效忠的很多,現在驅逐客卿去資助敵國,人民受了損害,仇敵卻得到利益,國內既缺乏人才,外面又結怨諸侯,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辦不到的。

導賞

戰國時代的說客周遊天下,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當時為了說服各國君主,說客會施展渾身解數。他們的論辯往往改變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就說過:「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些說辭流傳後世,成為多篇出色的論說文。這裏介紹一篇由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寫的名篇《諫逐客書》。
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出身低微,但憑着個人的努力和才能,受到秦王的賞識。他是協助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主要功臣,秦國後來的典章制度很多都是由他策劃。他由一個小吏爬升到丞相,能力當然不簡單,最重要還是懂得把握機會,努力爭取。李斯向秦王上這篇《諫逐客書》是在公元前237年,他只是一個小客卿。當時據說因為鄭國渠事件,秦王認為從外國來的人只會對秦國不利,打算驅逐所有外來的客卿,身為楚國人的李斯當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就以這篇上書,說服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諫逐客」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但在諫書中不能令人感到有半點私心。要捉摸秦王的心思,說得冠冕堂皇,又要一擊即中,令秦王馬上收回逐客令,實在是一件非常任務。且看李斯如何以他的生花妙筆,使秦王對他言聽計從。
本文一開始便「開門見山」,說明上書目的:「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指出逐客是不對的,非常簡單、清晰。注意李斯雖指出「逐客」不當,但只說是「吏議」的過錯,不會直接說是秦王的決定錯誤。這避免一開始就觸秦王之怒,令他願意聽下去。
接着李斯用了大量的鋪陳,述說前代秦王用外來客卿而導至秦國的強盛:秦穆公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張儀,秦昭王用范雎。這四位都是令秦國強大的前代君主,他們起用的得力謀臣都不是秦人。李斯的結論是:這四位國君都是借助客卿得以成功,由這看來,客卿從來沒有負過秦國。假如從前四位國君拒絕接納客卿,疏遠謀士而不用,秦國就沒有富國強兵,也不會有強大之名。李斯在這裏舉出秦國歷史上的實際例子,證明「客」一向是有功於秦國的,首先針對「客卿對秦不利」的謠言,讓秦王思考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
第二段從眼前的「物」來談,指出秦王擁有的珍寶玩物,像昆山玉、隨侯珠、和氏璧、夜明珠、太阿劍、纖離馬、翠鳳旗、靈鼉鼓等,大部分都來自外國,為甚麼秦王會喜愛呢?只要是賞心悅目,秦王便不會計較它的出產地。如果只能用秦國的產物,則秦宮很多器物、美女、駿馬、衣飾、珠寶都不會有了。下面又用音樂來說明:秦國的本土音樂是「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的,但秦王都已放棄這些較粗獷的奏樂而選用鄭衞歌曲和韶虞雅樂了,為甚麼?「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這裏引出一大堆物件,是要說明物是否可用,全在於它的實用性或觀賞性,與它的出產地完全無關。
第三段由物推到人,李斯指秦王現在對非我族類者都加以驅趕,但卻不放棄外來的產物,可見是把物看得比人更重要了。「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這幾句十分有力,針對秦王有稱霸之心,有意「跨海內制諸侯」,而逐客正與這目標背道而馳。接着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兩個比喻,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下面再以歷史上的三王五帝為例,指出「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才是稱霸之道。除了正面論述,李斯再從反面推論,如果秦國拒絕所有客卿,天下的人材便會流向其他諸侯國,等於是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助長了自己的敵人。
最後李斯作總結:「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前面兩句是點出客卿的用處,希望秦王明白自己願意效忠的心跡。後面指出「逐客」就是削弱自己,使對手增強,會危害秦國。這句正中秦王的要害,既危及國家安全,逐客令當然應馬上撤回了。
李斯的《諫逐客書》寫於戰國末期,此時說客已不能再像孟子般以仁義道德、王道來打動君主,一切以利字當頭。雖然不少人認為李斯過於功利主義,甚至不恥他的為人,但我們不能因人廢言。他這篇文章實在寫得精彩。
游說最重要是達到目的,要君主接納自己的建議。要說服別人,用的方法不外乎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或誘之以利。這先要了解對象的心思,針對他最關心的事情,才可達致成功。否則無論說辭多漂亮,也是徒然。李斯正是很好地掌握了這個關鍵,針對秦王有意稱霸諸侯,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的心態,成功使秦王收回承命。在論述技巧上,李斯用了多種正反論證,正面論述納客之利,反面剖析逐客之弊。這在上面的分析已有談及。
這裏再看這篇文章的辭采。我們常會欣賞一些抒情或描寫「美文」中的辭采,而論說文往往只注重詞鋒犀利、論點鋪排。其實古代論說文很注重辭采,文采好,可以增強說服力。像文中首段談四位秦國君主任用客卿的往績,用了多組三字和四字排比句,洋洋灑灑,令人不禁為他們創下的功業而神往。接着下的結論「客何負於秦哉」,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文中運用的排比非常豐富多樣,除大量用三、四字的排比句外,還有在其他文章較少見到的排比形式,例如第二段連續七個五字句排比:「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然後是連續六個七、八字句排比:「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又有十一字句排比:「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些排比句式,讀來氣勢充沛,抑揚頓挫,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在正反論證之中,也夾用多個對比句式,如:「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使其中的利害關係非常清晰,增強了說服力。除了排比、對比,文中又用了多組對偶句:「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棄擊甕而就鄭衞,退彈箏而取韶虞」,「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整篇讀來抑揚頓挫,聲調鏗鏘。
這篇《諫逐客書》辭采華麗,文句雖用心經營,但都有充實的內容,並非純為形式而雕琢;可說是情理、辭采兼備,着實使人賞心悅目。怪不得劉勰在《文心雕龍》稱許這篇文章為「上書之善說也」。

查閱次數:6385
資料來源:
朗讀:甘玉貞(粵)、程廣寛(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甘玉貞《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貞(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李斯

李斯,戰國時楚上蔡(今屬河南省)人,荀卿的學生,和韓非同學,初入秦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秦始皇滅六國後,由客卿擢升丞相;秦朝的法令制度,多出李斯之手。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二一零),被另一權臣趙高陷害,腰斬於咸陽市。

查閱次數:2373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戰國時候,盛行着一種養客的風氣。除了那有名的四公子外,秦相呂不韋也養了三千名食客。呂不韋自殺以後,他的食客留在秦國的不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十年,韓國派了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工,到秦國裏來做間諜,被秦國發覺了。於是很多秦宗室大臣向秦王進言,恐怕這些留在秦國裏的外國人,都靠不住,請一律驅逐出境。李斯因為也在被逐的名單之內,才寫了這一篇文章,呈給秦王,諫止逐客。結果文章發生了效力,嬴政聽從了他的話,沒有下逐客令。本篇是《史記:李斯列傳》為底本,更參照《文選》及《古文辭類篡》各本,詳細校正後排印的。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