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4,皆有怵惕恻隐之心5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6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7非恶其声而然也8
孟子说:「人类生来都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从前圣智的君王正因为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这便才能有不忍害人的政治。根据不忍害人的天性,实践不忍害人的政冶,治理天下可以说容易得像转动在自己的手掌上一般。「所以说人一生下来都具有不忍害人的天性的原因,这只消看,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才学走路的孩子快要掉下井去,谁也都会激发一种失惊激动和悲悯同情的感情的;但这显然并不是想藉此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藉此在亲族朋友面前做名誉,更不是恐怕自己将会有不仁的名誉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9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10四端也,犹其有四体11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12者,自贼13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从这里看来,没有悲悯同情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知羞识耻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客气谦让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没有是非公道的天性,是没有资格做人的。「悲悯同情的天性,就是仁的基础;知羞识耻的天性,就是义的基础;客气谦让的天性,就是礼的基础;是非公道的天性,就是智的基础。「人的天性里面有这四种基础,犹如他们生理结构上有着手足四肢一般。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凡有四端于我者14,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15泉之始达16苟能17充之,足以保四海18;苟不充之,不足以19父母。」
有这四种基础而自己还说自己不够为善的条件的,简直是自己毁灭自己的行为;说他们的君上不够为善的条件的,简直是毁灭他们的君上的行为,随便甚么人如果知道本身都具有这四种基础,都能觉悟而去发挥扩充它们,便效果必然会像火焰开始燃烧似地猛烈,水源开始畅通似地奔流的;如果政治领袖真能够去发挥扩充它们,便足以保持天下的安全;如果一点不能发挥扩充它们,便恐怕连自己的父母也侍奉不好。

导赏

全文分为五节;第一节特别专提出一「不忍人之心」,来点破人之道德自觉。平常我们每每对某些对我们自己并无害处的事,仍然觉得「不应该有」;对某些事觉得「应该有」,而并非只就自己利害来说这个「应该或不应该」。这就透现出人有一种普遍价值的自觉。「不忍人之心」使人要反对一些事,而因之也必定要坚持地赞成或主张一些事。这是就其一般性讲。若是专就「不忍人之心」的特殊内容讲,就直通到我们对别人的痛苦灾祸的「无私的悲悯」和救人助人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而处理公共事务(就是政治事务),就有「不忍人之政」;这种「不忍人之政」既然以那种无私的「不认人之心」作根据,在内容上必可以正当。所以孟子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这样为政可以破除一切私意的障得,不费力便能致治。
第二节举例说明「不忍人之心」;人见孺子将入于井,便觉得不安,想救起这个孩子。这时他可以是只有一个「应该不应该」的自觉;不为讨好,不为求名,也不为孩子入井使他感觉上不舒服。这里的例子,只是就「可以有」讲。人只为觉得孩子入井是「不好的」,而不计其他;这是「可以有」的心情。孟子便就此来点明人能追寻一不关利害的「好」或者价值。当然并不是说,凡人想救将入井的孩子时,必然不会有利害打算。但为利害打算而做某些事,那就属于另一类事实,与这里的例子无干了。
第三四节,再推进一步,由人的「不忍人之心」的特殊内容看,可以通到「仁」的德性;与此相类,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和「不忍人之心」相似,是出于一种「应该不应该」的自觉的,因此,孟子先说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因为自觉的「人」必有这种「应该不应该」的自觉──它表现在以上所举的四面。倘若没有,就是人的价值自觉自己湮没自己,就不成为「人」。然后分别地指出,这四种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发生作用,随时显出的心情(自觉),就透露出四种德性的基础。这是「四端说」的正文。话虽简单,却牵涉哲学上许多大问题;因此,这段话代表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关键。
最后,第五节再推进到德性的成长问题。因为仅仅肯定「人有某些价值自觉」,还不能说明人生过程;人生下来充满动物性,自觉心渐渐豁现,价值自觉就展开,人顺此自觉便成就德性,因此,这里永远有一个努力向上的历程。这个历程的具体内容,就是自觉心扩大充实本有的价值自觉。例如,在做一件事时,自觉地去依理而行,不将自己的利害作为决定事情的尺度,这就是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多做这样一步,德性就成长一分;价值自觉就展开一分。这是人生的踏实工夫所在。伟大人格就由此长成。而根本上只是一个扩充价值自觉的努力。
因为价值自觉(应该不应该的自觉)是自觉心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能够「自谓不能」或「谓其君不能」;又因为价值自觉是展开还是萎缩,完全是自觉的意志的努力问题,所以不是外界条件所能限制。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主体自由」了。「火」与「泉」的譬喻,就是描写这种扩大历程的。
还有一点,应该提到,就是孟子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是连为一体的,所以这里说到「君」和「保四海」。这表现儒家的重德精神。

查阅次数:16590
資料來源:
朗读:钱景亮(粤)、程广寛(普)
|
注释:《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冯倩雯(粤)、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孟子》

《孟子》一书,有以为是孟子自撰,有以为是其门人所记,《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类,今存七篇。 宋以后列于经部,朱熹将它与《论语》、《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篇合成《四书》,为之作注,从此成儒家经典。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赫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大思想家。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身处战乱的时代,提倡「民贵君轻」,主张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诸侯所采纳,于是退而讲学著述。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通行注本有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宋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

查阅次数:4074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本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版本據《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現題為編者所加。

《論四端》中的四端,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人類向善的本能。孟子以此四端作為「性善說」的基礎。由此發展,可體現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儒家所謂「仁政」,便是以四端為基本。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