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恥其言而1過其行。」(《憲問》第十四)先生說:「君子以為羞恥的是︰他所說的話超過了實際上他所做的事。」(《憲問》第十四)
子貢問君子。子貢2問君子。子貢問怎樣才算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3。」(《為政》第二)先生說:「先實踐他自己想說的話,然後才把他的話正式說出來。」(《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4敏於行。」(《里仁》第四)先生說:「君子要在言辭上遲鈍,但在行為上卻要敏捷。」(「《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5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先生說:「君子做事情,基本上在求妥善合理,通過禮制去實踐它,謙遜去推動它,誠信去完成它;這樣才真是君子風度啦!」(《衞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6也,無莫7也,義之與比8。」(《里仁》第四)先生說:「君子的處世,態度方面不絕對表示肯定,也不絕對表示否定,全看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做自己決定態度的標準。」(《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主忠信10;無11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12改。」(《學而》第一)先生說:「君子自己不厚重便不威嚴,所得的學問便不堅實;做事情要以忠信為主;別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有過錯別怕改正。」(《學而》第一)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先生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真本事,倒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衞靈公》第十五)
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13問君子。司馬牛問怎樣才算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先生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便叫做君子了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子曰:「內省不疚14,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先生說:「自己內心檢討,一點沒做過對不住自己良心的事,試問還有甚麼憂愁,甚麼恐懼!」(《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先生說:「君子的路道有三類,我卻沒能辦到呢︰仁厚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恐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第十四)子貢說:「老師正是自己說自己呢。」(《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5。」(《里仁》第四)先生說:「君子做事只曉得求合理,小人做事只曉得求利益。」(《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第十四)子曰:「君子上達16,小人下達17。」(《憲問》第十四)先生說:「君子一天比一天進步,小人一天比一天墮落。」(《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諸18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先生說:「君子求的是自己,小人求的是別人。」(《衞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先生說:「君子只促成人家的好事,不宣揚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和這相反。」(《顏淵》第十二)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蕩蕩19,小人長戚戚20。」(《述而》第七)先生說:「君子坦白平直,小人老是顧慮多端。」(《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懷德21,小人懷土22;君子懷刑23,小人懷惠24。」(《里仁》第四)先生說:「君子心裏只想怎樣才能增進自己的道德,小人心裏只想怎樣才能安定自己的生活;君子心裏只想別自己觸犯國家的刑法,小人心裏只想到自己佔別人的便宜。」(《里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