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2,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3为玉也;人之4因物则迁5,不学,则6君子而为小人,78哉?

导赏

本文把人的品性与玉的本质作对比,阐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礼记‧学记》这样说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通过学习,不能知道做人的道理。然而玉石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恒常不会变化的质量,即使不将它雕琢为玉器,也不会损害它作为玉石的本质。但是,人的品性则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学习,则不可能成为君子而只能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几句话引自《礼记‧学记》。《礼记》常常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这里着眼的是人和玉之间相同的地方,用玉的雕琢成器,来比喻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这几句话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可说是耳熟能详。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来,似是陈套,但原来他并不是要再阐释这几句话,而是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事物。他敏锐地捕捉到二者的不同,由旧句生出新意:玉有「不变之常德」,即使不经雕琢,仍不失为玉;而人的品性「因物则迁」,若不学习,则无法成为通达事理、有益社会的君子。通过这一对比,更深化了学习的重要性。
这篇短文见解精辟,虽只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查阅次数:1713
資料來源:
朗读:《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粤、普)
|
注释:《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
|
译文:
|
导赏:《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文)、杨月波(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欧阳修

欧阳修,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仁宗天圣八年(一〇三〇)举进士,初任西京推官,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及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少师。 欧阳修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与社会弊端。 政治上,他支持改革派的范仲淹推行变法,曾因此数度被贬。 晚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归隐。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巨擘,与尹洙、梅尧臣等同倡平易朴实的诗文,反对当时奇涩险怪的文风。 他又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 欧阳修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散文、诗、词都有很高成就。 欧阳修也精于史学,曾奉诏修《新唐书》,又自撰《五代史记》。 有明天顺(一四五七──一四六四)间刊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传世。

查阅次数:3428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資料來源: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