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1。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2,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3為玉也;人之4因物則遷5,不學,則6君子而為小人,78哉?

導賞

本文把人的品性與玉的本質作對比,闡明了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意義。
《禮記‧學記》這樣說過: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人不通過學習,不能知道做人的道理。然而玉石作為一種天然物質,具有恒常不會變化的品質,即使不將它雕琢為玉器,也不會損害它作為玉石的本質。但是,人的品性則會隨着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學習,則不可能成為君子而只能變成小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幾句話引自《禮記‧學記》。《禮記》常常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道理;這裏着眼的是人和玉之間相同的地方,用玉的雕琢成器,來比喻人們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明白道理。這幾句話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可說是耳熟能詳。歐陽修在文章的開頭提出來,似是陳套,但原來他並不是要再闡釋這幾句話,而是提出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事物。他敏銳地捕捉到二者的不同,由舊句生出新意:玉有「不變之常德」,即使不經雕琢,仍不失為玉;而人的品性「因物則遷」,若不學習,則無法成為通達事理、有益社會的君子。通過這一對比,更深化了學習的重要性。
這篇短文見解精闢,雖只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查閱次數:1731
資料來源:
朗讀:《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文)、楊月波(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歐陽修

歐陽修,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天聖八年(一〇三〇)舉進士,初任西京推官,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及兵部尚書等職,官至太子少師。歐陽修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與社會弊端。政治上,他支持改革派的范仲淹推行變法,曾因此數度被貶。晚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辭官歸隱。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巨擘,與尹洙、梅堯臣等同倡平易樸實的詩文,反對當時奇澀險怪的文風。他又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繼承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歐陽修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無論散文、詩、詞都有很高成就。歐陽修也精於史學,曾奉詔修《新唐書》,又自撰《五代史記》。有明天順(一四五七──一四六四)間刊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傳世。

查閱次數:3443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資料來源: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