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三六五──四二七)。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晉亡(四一九)後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是東晉大司馬,曾平定蘇峻之亂。其後家道中落,父親早逝,家境貧困。陶潛早年有濟世之志,曾先後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和彭澤令。陶潛個性孤高,任彭澤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向郡督郵折腰,決心辭官歸隱、躬耕自給,終身不仕。死後友人私謚為靖節。
陶潛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樸素自然、平淡超脫,一洗當時詩壇華而不實、雕飾堆砌的習氣。他善於描寫農事野趣和恬靜閒適的生活,是後世田園詩人的楷模。他的辭賦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可謂推崇備至。有清陶樹集注《靖節先生集》行世。荊軻是戰國時衛國人。到燕國去,燕人稱他為荊卿。燕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召募勇士要刺殺秦王。荊軻被薦。後選定時機,帶燕國地圖奉獻秦王,圖中暗藏匕首,以便行刺。臨行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祭祀路神)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至秦,因「圖窮而匕首見」,未刺中秦王,被殺。(見《史記・刺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