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花褪殘紅1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2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3。  
紅花凋殘了,青杏還沒成熟,空中燕子成群飛翔,地面綠水繞着住家流淌。枝頭上的柳絮被風吹得愈來愈少了,放眼天涯,何處不見青青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4
牆內是懸掛着鞦韆的院落,牆外是寂靜長遠的路途。牆內洋溢着佳人盪鞦韆的歡笑聲,牆外行走的卻是我這個滿懷憂傷的失意人。笑聲隨着距離逐漸變小,卻也勾起了我這多情的人一片煩惱!

導賞

東坡此詞本身所抒發的不僅僅是思鄉的心情,其實有更深一層的時空流轉之悲。「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時令更替的軌跡可以從自然景物的變化中意識到:紅花褪落衰殘,青杏初結小小的果實,已是春末夏初了。東坡寫行旅中的風光,空間景色的鋪設往往能隨時間而變換,呈現向前行進的動態感,帶領讀者身歷其境。此時,燕子飛翔,綠水繞着房舍流動。這是尋常村野都可看見的景象。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行走天涯的旅人,當他意識到春天已接近尾聲,心情苦悶,突然走進一個孰悉的世界,自然樸實的鄉居生活重現眼前,無端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但也會生出更無奈的感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詞中跟着的情節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走出了村舍,情隨景轉,眼前盡是些與離別相關的物象:柳絮與芳草。柳絮飄綿,愈吹愈少,春天真的減色退去了,而夏日亦將接續而來,放眼望去,直到天邊遠處那個地方不是青青芳草?草色蔓延到天際,象徵綿綿長恨,與流落天涯的遊子緊密相隨。李煜詞所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說得就更直白了。東坡這兩句,字面上沒明說一己的怨情,反而讓人讀來,好像只是客觀敍說世間事物增減有無的情狀──有些東西減少了,別的東西到處是。不過,細加體會,就會發現這看似平實疏淡的語調中,其實掩藏着一種「留也留不住(時間),掙也掙不脫(離恨)」的幽深情意。
人不斷地往前行進,時間就這樣推移,空間就如此延伸,他不是因為看見花落草生的消長變化而感傷,自然景物的替換本身就是常態,看着這景象年復一年皆如是,而相對於此,人的年壽有限,往事已逝,未來又不可測,人生漫漫長路,卻不知所歸,這才是令人傷痛的事實。誠如歐陽修所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不管外在如何,癡執於情才是問題的關鍵。東坡此詞的下片,就追溯到這根源處著筆;它最特別而且有創意的地方,是運用「男女──內外」相對的情景,生動而深刻的敍述了在時空流轉中人間苦惱的來由,乃在「多情」:「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一堵牆隔開兩個世界。牆裏,佳人盪着鞦韆,正享受着、揮霍着她的青春歲月?牆外,行人走在道路上,正由此處到別處去。牆裏的佳人正棲居於此,相對的,牆外行人卻奔走於旅途中,不得安穩。他們本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處境與心境,而他們之所以有交集,是因為佳人的笑聲由牆裏傳到牆外,行人在路上聽見了。如果行人一直走去,沒有關注這聲籟,因而引起某種特別的情緒反應,這笑聲便如同風聲、鳥聲,不過是旅途中配襯的物事,或反映寧靜、渲染寂寞的感覺,乃一般詩詞慣常使用的意象。但這行人顯然被佳人的笑聲吸引了,他沒有繼續行程,反而佇立在牆邊好一段時間,直到女孩累了,笑聲逐漸消失,行人才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驚覺。這裏的「多情」,應該不是指因為佳人笑聲令人陶醉,產生愛慕之意,應是聽者聞聲而動情,感到似曾相識,遂不自覺的停下來,於是愈聽愈入神,彷彿翻越記憶的牆籬,沉醉於往日類似的情懷中──昔日自家的歡聲笑語和當下佳人的情景渾然重疊一起。這有點像蒙太奇的畫面,牆內牆外,現實與幻想,同時並現着相似的景象。此詞的語句中留有些空白處,讓讀者去聯想。「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兩句寫得頗具戲劇效果。重複「笑」字,構成「頂真」句法,使語脈不斷,呈現了時空轉折間也交接着笑聲的情狀。然後寫聲音消失,頗有層次,模擬相當生動:笑聲愈來愈小,逐漸聽不清楚,終至歸於寂靜……行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而牆內佳人因為累了,走下鞦韆架,回到室內,聲音乃跟着她愈走愈遠,漸漸從有到無。行人此時,回憶的片段亦隨着那笑聲慢慢消逝。當回過神來,頓然感嘆,被不相干的人兒撩撥起情緒,煩惱不已,只能怪自己枉自多情啊。佳人「無情」,那是相對於行人主觀有情而言;她自得其樂,那知隔牆有耳,有人竟然偷聽了還生怨氣呢?
東坡此詞寫出一段頗值得細思的人間行程。我們心中只要有忘不了的情,隨時都可能被外在物事觸發喚起。尤其在時空變化之感特深的時候,人更想逃回情感溫暖的世界,在愛中尋找慰藉。人生漫漫長路中,只要我們缺乏往前邁進的勇氣,稍作停頓,偶一分神,回顧所來徑,對照今昔,便會無端生出許多煩惱,此恨不只與風月無關,和不相干的人事又有甚麼關係呢?

查閱次數:15951
資料來源:
朗讀:黄雅然(粤)、寧榮璇(普)
|
註釋、譯文:邱鎮京、邱宜文,《古典詩詞鑑賞》,文津出版社
|
導賞: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麥田出版(文)、黄雅然(粤)、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蘇軾

蘇軾,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初任福昌主簿,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涉作詩諷刺朝政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禮部尚書,其後屢遭貶謫,終任朝奉官。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時,關心百姓疾苦,有治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豐富,散文、詩、詞、書畫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縱橫揮灑,其詩奔放豪邁,清新暢達,富於理趣,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突破了唐五代詞綺艷柔靡的傳統,開創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吳興茅維刊本《東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叢刊》據南宋刊本影《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傳世。

查閱次數:9301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據傳東坡貶謫惠州(廣東惠陽)時,曾命朝雲唱這首《蝶戀花》詞。明代張岱《琅嬛記》卷中引《青泥蓮花記》云:「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朝雲之所以淚滿衣襟,不能唱此曲,可能是因為「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觸動了她去遠思歸的情懷。人在流離遷徙中,看着草色依舊,悠悠不盡,年年皆如是,怎不令人感傷?

資料來源:
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麥田出版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