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於唐睿宗太極元年,卒於唐代宗大曆五年(七一二──七七〇)。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後遷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刻苦力學,但屢應進士試不第。於是漫遊於齊、趙、梁、宋(今山東、河北、河南)之間。唐玄宗天寶十年(七五一)四十四歲,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受賞識,任右衞率府冑曹參軍。安史亂起,杜甫從長安逃到鳳翔,肅宗任為左拾遺,一年後,因為領兵戰敗的宰相房琯求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築草堂定居。嚴武薦為西川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生活貧困,病逝於江、湘途中。
杜甫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他身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大時代,其詩反映了社會的動盪和民間的疾苦,後世稱為「詩史」、「詩聖」。他的詩歌,融會眾長,兼備諸體,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作詩現存一千四百餘首,有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刻本仇兆鳌《杜詩詳注》二十五卷,附編二卷傳世。杜甫晚年寄寓成都,在昔日蜀漢故地上流連了好些日子。諸葛亮在四川一帶艱苦經營二十多年,取得不錯的成績,深得當地人的景仰。杜甫在成都時看到不少蜀漢遺迹,寫下不少歌頌諸葛亮的詩歌,其中著名的有《蜀相》、《八陣圖》和《詠懷古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