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後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託其手泐平安,拳致衷曲,未審以何時得達。予向在瀋陽1,即知燕京2物望3,咸推司馬4。後入關破賊,得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5清班6;曾託其手泐7平安,拳致衷曲8,未審以何時得達。
我過去在瀋陽的時候,就知道北京的輿論,都推崇您。後來入關破賊,得有機會和首都各界人士交往,在翰林院認識到令弟;我曾託他給你寫信,報告平安,並且轉達我的一片誠意,不知那封信甚麼時候可以到達。
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讎,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荼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平西王吳三桂,界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讎,不共戴天9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10;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11稱兵犯闕12荼毒13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平西王吳三桂14,界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15
近來聽見道路紛紛傳說,都講在金陵有人擅自立為皇帝。您知道,一個臣子對君父的仇人是不能容忍、不能並存的。按照孔子修春秋的規矩:要是弒君的賊子沒有伏法,則對故君不能記載說已經下葬,對新君不能記載說已經即位;這些譴責亂臣賊子的義法是很嚴格的。現在闖賊李自成,武裝叛亂,直犯宮闕,害死了皇上;你們中國臣民,沒有聽說有誰去討伐他。平西王吳三桂,本來遠在東面邊疆,只有他却能像申包胥一樣來求救兵。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夙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梟獍。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后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無擾。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夙好16,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17,驅除梟獍18。入京之日,首崇懷宗19帝后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20無擾。
我們朝廷為他的忠義所感動,並且懷念貴我兩國歷代的友好,願意忘却近日不愉快的小事,於是整頓雄師,驅除逆賊。入京的時候,首先崇定懷宗帝后的謚號,遵禮奉安下葬;對明朝的親王、郡王、將軍等大小封爵,一律承認,不加改削;有功勳的元老、皇親國戚、及文武官員,都列入朝廷,恩禮有加;對農民商人都不驚動,絲毫不騷擾人民。
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連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妄實害。予甚惑之!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連兵河朔21陳師鞠旅22戮力23同心,報24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25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妄實害。予甚惑之!
本來正打算等秋高氣爽的時候,派大將西征,由江南與河北聯合誓師進討,同心合力,殲滅闖賊,好報你們君國之仇,表揚我們朝廷的正義。可是竟沒想到你們在南方的諸位先生,只圖苟安一時,不認清事情的因果,貪圖空虛的名位,完全忘了實際的害處。這真是令我不能相信的!
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賊燬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將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賊燬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征繕26之勞,悉索敝賦27,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28,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29。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將以為天塹不能飛渡30投鞭不足斷流31耶?
我國平定北京,是從闖賊手裏得來,不是從明朝奪取的。賊軍毀壞了明朝的宗廟神主,侮辱到你們的祖先;我國不辭整軍作戰之苦,傾敝國所有財力,代你們來雪恥。如果你們是孝子,是有良心的人,應當多麼感激恩德,準備報答!現在居然乘逆寇尚未伏誅,王師暫時休息的時候,竟想割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按情理來看,哪能算得公平!莫非以為長江天險無法飛渡,我國大軍不夠壯盛嗎?
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敵國。予將簡西行之銳卒,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夫以中華全力,受困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夫闖賊但為明朝32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33同仇,特申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34,儼為敵國。予將35西行之銳卒,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夫以中華全力,受困潢池36,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37矣!
要知道:闖賊只是為禍於明朝,並沒有得罪我國。只是因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我國挺身主持正義。現在你們如果擁有國號,自稱皇帝,就是天上出兩個太陽,儼然和我國為敵;那樣的話,我就要選拔西征軍的精銳部隊,轉而東征;而且打算赦免李自成應受誅滅的重罪,命令他作前導。在過去以中華全國的力量,被這寇兵所困;現在如果想以江南一角來抵抗它,並且還要抗拒一個強大的國家,結果是勝是敗,用不着占卜算卦就可知道了!
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之初心。至南州羣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利圖之!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38。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39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40統承禮物41帶礪山河42,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43之初心。至南州羣彥,翩然來儀44,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執事45利圖46之!
我聽說君子喜愛一個人則設法賜惠於他,小人喜愛一個人則加以姑息。諸位先生果真識時務、知天命、眷念舊主、厚愛賢王,那麼應該勸令他放棄帝號,歸順作藩王,永保富貴。我朝廷當以遜位皇帝相待,讓他繼承宗統,封以大國,地位在其他王侯以上,這樣才不辜負我國最初伸張正義、討伐逆賊、興滅國、繼絕世的本意。至於南方各位英才翩然來歸,則分別封為公侯等爵位,分享采邑,有平西王的例子在此。希望您切實考慮其利害!
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終始,寧忍隨俗浮沈?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余實有厚望焉!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47。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48,可為殷鑒49。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終始,寧忍隨俗浮沈?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50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余實有厚望焉!
近來的讀書人總是死要面子,名義樹立得很高,而不顧國家的危急情形;遇着大事,又拿不定主意。從前北宋的君臣還在議論紛紜,金兵却已渡過黃河,可作前車之鑒。先生您是各界賢達領袖,主持國策,一定能深刻考慮前因後果,難道忍心附隨庸俗的見解嗎?接受或是拒絕,順從或是違抗,應該早作決定。大軍出發在即,可以西征李自成,也可東征江南。南國的安危就在此一舉。我希望諸位先生大家都以討伐逆賊為主旨,不要貪圖個人短時期的榮華,而加重故國無窮的災禍,為亂臣賊子所恥笑;我實在是寄予莫大的希望!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敢布腹心,佇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宣意。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51。」敢布腹心,佇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52為勞。書不宣意。
古語說:只有好人能接受忠告。我冒昧地把內心的話向您表佈,恭侯您給我啟示。江天在望,切盼回音。這封信還不能表達我想慕的意思。

導賞

這篇文章是書信體裁,敘述、議論、分析等文體兼用。多爾袞當時在清朝的地位比史可法在明朝的地位要高貴,同時清軍正在勝利巔峯,向史可法招降,所以此信語氣,對史可法個人來說,是既客氣又高傲。
本文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是企圖勸降史可法,或至少使南明一部份人動搖;第二是給南明下最後通牒,以便發兵征服;第三是為清軍佔領關內土地作辯護。分明是乘危難滅鄰國,硬說是興廢國繼絕世;分明是自私自利的侵略擴張,硬說是大仁大義的弔民伐罪;分明是外族統治,硬說是協助解放;這是歷代侵略者的慣技。
這個最後通牒式的招降信,寫作技巧是很好的。它使用威脅、利誘、情感、論辯四種方式來進行說服。
威脅方式在這信裏是比較含蓄的,但實際是最主要的一方面。如第二段所謂「實害」,第三段所謂「將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第四段全段,及第六段後半段;威脅的口吻越來越重,一步緊一步;這是本文的真正骨幹。
利誘方式不如威脅重要,但表達得稍為公開一點。如第二段稱讚平西王和敘述對舊臣的恩禮,及第五段整段的公然引誘;這是本文的主要陪襯。
情感方式重要性更少,但在本文內相當着重,因為多爾袞想爭取史可法的好感。如第一段捧讚史可法並攀扯關係,第二段強調敘述清軍對崇禎皇帝的尊敬,第六段中間恭維史可法幾句,及第七段溫婉的結尾;這是本文的重要點綴。
至於論辯方式,實際並無多大重要性,可是却有意一再強詞奪理,發揮一些連自己也不相信的謬論;這是因為必需給侵略行動作辯護,不得不如此。如第二段引春秋大義,第三段聲明佔領華北的理由,及第五段前半段;這是本文的表面文章。
在威脅、利誘、情感、論辯四種方式交織之下,這篇文章,單以文章作法而言,實在要算一個完美的傑作。
查閱次數:9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多爾袞

多爾袞(公元一六一三——一六五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清世祖(名福臨,年號順治)的叔父。多智謀,收察哈爾全部,以功封和碩睿親王。世祖初立年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同輔政。破李自成,佔領北京,迎世祖入關,攝行政事,封「攝政王」,並與太后(順治的寡母)結婚;卒於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後來追削王爵,乾隆(清高宗弘曆年號)間又恢復封號,謚「忠」。

查閱次數:10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明朝亡國前夕,政治腐敗,民變蠭起;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三月,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懸樹自縊。北京既陷,明朝就改在南京建都,六部衙門史可法(兵部尚書)、張慎言、呂大器等,打算迎立潞王常淓繼承皇統,太監魏忠賢的黨羽馬士英(鳳陽總督)、阮大鋮,卻聯合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高傑等將領,於崇禎十七年五月,擁立昏庸的福王由崧入南京即位,以第二年為弘光元年。史可法督師揚州,力謀復國。李自成入北京未久,明朝派駐山海關的守將吳三桂乞救於滿清;於是清朝派多爾袞帶兵入關,打敗李自成,迎清世祖即位於北京,準備席捲全中國;因為史可法督師揚州,聲威和影響很大,便於崇禎十七年夏天致此書誘降。

本文雖是多爾袞名義,實際是他的秘書代筆。有人說是范文程寫的。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嶽,瀋陽人,在清朝作官作到秘書院大學士,清初詔誥,多半是他的手筆。也有人說這封信是李雯寫的。李雯字舒章,華亭人,仕清授中書舍人。

史可法曾回復多爾袞一信,針鋒相對,大義凜然;請與此篇參讀。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