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感君缠绵意1,系在红罗襦2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妾家高楼连苑3起,良人4执戟5明光6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导赏

这首作品是张籍所创制新乐府的其中一篇,由于这篇是寄给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用以却聘的作品,故此在内容题材方面与其时白居易、元稹和李绅等人所写,专门用作讽刺时弊的新乐府诗略有分别。
这篇作品虽以乐府形式出之,然而题目「节妇吟」却非旧日乐府所有,故此本篇的题目正体现了白居易和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不复拟赋古题」的新乐府精神(见元稹《乐府古题序》)。本篇以歌咏节妇为题,从女主人公节妇本人向倾慕者剖白心迹的角度落笔,由此抒发女子当守节坚贞不移的可贵精神。本篇忠于婚姻而矢志不渝的立题,其实早见之于唐代以前的乐府之中,像汉乐府的《陌上桑》、《羽林郎》等,所歌咏的便都是与本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题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所咏虽多沿用旧日乐府的内容题材,不过张籍在篇中所提到节妇的遭遇以至种种深刻的内心感受,都不过纯属寄托之词,一篇大旨其实在于借篇中节妇坚贞自守拒绝仰慕者追求一事,藉以婉转推却权臣李师道的招聘入幕。正因篇中所述节妇的坚贞守节等事都不过属于比兴之言,故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本篇之内如此深刻的寄托笔法却又并非前代乐府所有。
如以上所述,本篇最大的特色是通篇俱以比兴寄托出之,而能无一语直接涉及到幕府延聘一事。篇中从一位已婚女子的口脗,藉着她向爱慕者表白心迹,由此寄寓恳辞一方强藩招揽入幕的本意。全篇开首先交代事件的缘起,发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两句,是交代彼此感情纠葛的起因。两句先点出对方虽知自己已身有所属,仍以一双明珠这样的厚礼相赠,由此足以证明对方对自己的倾慕之深。第三、四句「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承上两句因见对方如此爱慕倾心,第三句点出自已因而实受对方深厚情意所感动;第四句便叙述收到对方所赠后,将一双明珠系在罗襦之上,藉着将对方所赠朝夕随身相佩一事,表达自己始终不忘对方的一片情意。
诗的开始四句先从两人彼此间恩义写起,说明自己内心其实受对方好意所感动,到第五、六句却笔锋一转,改为针对诗中主角已婚妇女的身份落笔。「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两句,上接开篇所点出的「君知妾有夫」一事,申明自己既有本身家室,丈夫亦是在社会中具有身份及地位的人,两句间接向对方透露自己原有美满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第七、八句是承接以上六句的总结,「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两句,前一句先由对方用心写起,点出深知对方对一己爱慕之心其实光明磊落,用心可昭日月;后一句却改由本身志节着笔,指出自己誓要一心事夫,矢志生死不渝,表明自己谨守妇道从一而终的坚定决心。诗的最后两句是一篇的补笔,前两句已申明誓生死事夫不敢相负,既然无法接受对方爱慕,故此最后只能将所厚赠的明珠奉还,而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慨叹。收笔补充的这两句,旨在点出自己对于辜负对方厚爱一事,其实心中感到十分抱憾。
在这篇作品当中最突出的地方,相信是诗中能极度委婉地表达出张籍本身坚决不受李师道招揽的心意。正如上文所述,本篇最大特色是通篇俱以比兴寄托出之。在这篇作品当中,张籍将自己比作一位已婚女子,而将李师道比作明知自己身有所属仍肆意追求的爱慕者。至于诗中提到爱慕者倾心相赠的一双明珠,便是李师道为延揽张籍入幕而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与聘礼。篇中又将李师道对张籍的赏识,比作令女主角深受感动的缠绵爱意;更以特意将所赠明珠系在罗襦之上一事,象征着对李师道的一番厚爱感激不忘。诗的中段提到女子自有家室与丈夫效力于朝中,背后要点出的其实是自己早见用于朝廷;故此下文所提出生死事夫不敢相负的誓言,事实上便是以节妇应事夫从一而终,比作自己应份忠于朝廷职守,因而无法改事新主。收笔处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便是藉着少妇因身份所限而无法接纳他人爱意,寄寓作者在深深感激之余,最终也无法接受李师道招揽入幕的厚意。
透过上述所提到的各种象征和比喻,张籍在篇中清晰地传达出对李师道有心礼聘入幕的感谢,以至明确表达自己未能接受延揽的决心和苦衷。由此足以见出本篇命意极其巧妙之处,就在于通篇并无一语涉及到公务或者彼此宾主关系问题之上,作者将却聘如此郑重的事,藉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举重若轻地将一方强藩的刻意拉拢一下断然推拒,并且将自己对对方赏识见重的感激之情,与一己坚守道义,不改风操的立身宗旨在篇中藉此悉数带出,这种不着一字而得言外之意的巧妙笔法,就如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内论本篇笔法时所指出:「此张籍却李师道聘,托言节妇吟,通首用比体,而本意已明,妙绝。」便点出其中关键在于善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故能达到用笔委婉,使闻之者能会其深意而又言之者无罪,有意在言外之妙。
本篇在写作技巧方面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句式和声律运用上配合全篇内容与感情色彩方面的变化。在全篇十句当中,前四句属于五言句子,后六句则属于七言句子。作者在开篇之初先用四句五言句子,交代彼此感情纠缠的起因,和明确表示深受对方好意的感动。由于五言句式相对于七言句式来说字数较少,所以读起来节奏会较为舒徐,正配合本篇开始处把事件经过与主角反应平平道来的交代和说明。诗的以下六句一下转为感情激越的内心剖白,改用每句字数相对较多,以致读来节奏较快的七言句式,可以在声音上有一气贯串直下,以至各句间前后紧扣的效果,正好配合着全篇中段部分以下,在内容方面所要表现主角心情的几度变化起落与思想的多番转折。
此外,本篇在韵部的安排上也与诗中的内容与感情色彩的变化相配合。在这首诗的押韵方面,全篇十句一共享上三个不同的韵部,开首第一至四句用平声虞韵,中段第五至八句则改用了上声的纸韵,收笔第九、十两句又用了平声的支韵作结。诗中三个不同韵部的变化,正配合着篇中前四句交代彼此间的恩义与主角内心的感谢,后四句申明守节之心矢志不渝,与收笔两句慨叹辜负对方厚爱等,这些在内容上先后转变的三个不同部分。除此之外,篇中的这种韵部安排,故意在前后都押平声韵的多个句子中间,插入四句押上声韵的句子,从声调上来说上声韵较平声韵高越,恰好表现诗的中段四句誓死不负良人的激越感情,而且能够从声音效果上突出全篇所要表达的大旨所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内,称赞张籍所创作新乐府「婉丽可诵」,从本篇中对作品内容与音律的高度配合这点来说,就正可反映张籍新乐府的以上特色。
查阅次数:1900
資料來源:
朗读:《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粤、普)
|
注释:《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
|
译文:
|
导赏:《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文)、(粤)、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张籍

张籍(约公元七六六——八三〇),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时迁居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德宗贞元十四(公元七九八)年登进士第,旋返和州居丧不仕。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补太常寺太祝,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八二一)因韩愈推荐任国子博士,其后历任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约于文宗大和四年(公元八三〇)前后卒。

张籍长于写作乐府,白居易推许张籍即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以为张氏所写乐府诗,在当代罕有人能比得上。张籍的乐府诗上继汉魏以来的乐府传统,以平实而质朴自然的语言,反映时事及揭露社会问题,同时又不失风雅比兴之义,对中唐时元和以来诗坛的歌行创作有颇为深远的影响。张氏诗风与王建相近,故在诗坛上与之并称「张王」。

查阅次数:603
資料來源:
《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

创作背景

本篇題下一作「寄東平李司空」,或「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司空」即是當時的淄青(今山東益都)節度使李師道,「東平」即鄆州(今山東東平),是淄青節度使的使府所在。據《舊唐書‧憲宗本紀》所載,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冬十月李師道加檢校司空;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七月憲宗下詔削李師道官爵,並令五鎮之師分路進討。由此推斷張籍這首寄李師道的作品,當作於元和十一年十月至元和十三年七月之間。根據前人記述,因李師道希望招攬張籍入鄆州幕,故此張籍特意寫成這一首作品寄予李師道用以卻聘。

資料來源:
《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