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某啟:昨日蒙教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2相好之日久,而議事3每不合,所操之術4多異故也。雖欲強聒5,終必不蒙見察6,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7重念蒙君實視遇8厚;於反覆不宜鹵莽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昨日讀到來信給我的指示。我想我和君實交遊要好的日子這麼久,但一論到政事就意見不合,這實是彼此所採辦法太不相同的緣故。我雖想勉強再加說明,結果仍必然會不獲諒解,因此打算簡單覆上,不再一一自作辯護。但又想到,君實待我太好,對事情的輕重權衡,不宜草率,所以現在在此詳述一切因由,希望或可得到君實的諒解。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10,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11征利拒諫12,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13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14,不為侵官;舉先王15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16邪說,難壬人17,不為拒諫。
就實說來,讀書人的爭執,特別在於名義與實際的是否一致;弄清了名義與實際,全世界的道理便都可明白了。現在君實指教我的是,以為我獨裁越權,無事生非,追逐功利,拒絕規勸,因此招來了全國的埋怨和責罵。我卻以為,受了國家元首的任命來籌劃規章制度,經過中央政府的擬訂,再交給各部負責官員執行,不能叫做獨裁越權;興辦古代聖王的事業,來改善現狀,革除弊端,不能叫做無事生非;替天下經理財政,整頓經濟,不能叫做追逐功利;排斥謬論,打擊壞人,不能叫做拒絕規勸。
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18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19國事,同俗自媚於眾20為善。21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22?然盤庚之遷23胥怨24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25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至於埋怨責罵的眾多,那是本已早知會是這個樣子的。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知識分子和社會領導階層,大都把不問國事,跟着社會滾,討好大家,看成高明的辦法,皇上卻想改變這種風氣,我也竟不考慮可能會有多少敵人,願意出力幫助皇上來和他們對抗,這樣,眾人那有不吵嚷叫囂之理?不過,盤庚的遷都,齊聲埋怨的是人民,還不僅是朝中的知識分子和權要人士,盤庚並不因為埋怨的人而改變方針──這是因為經過考慮,覺得合理纔去作,所以不會後悔。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26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27,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如果君實備我當權很久,卻不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為,造福人民,那我承認我的過錯;如果說今天應該一切不幹,守着過去的辦法就成,那就不是我所敢了解的了。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28
沒有機會會晤,真忍不了這點不足道的、對你的極度懷念。

導賞

本文是對司馬光來書各節指責的斷然答覆,並反擊當時士大夫(暗中包括司馬光)的「習於苟且」「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最後表示變法是義之所在,就算舉世責難,也絕無商量的餘地;用語斬釘截鐵,倔強之至。
本文是書信。作者在所論內容上雖是半點也不讓步,仍應該有起碼的書信禮貌,因此起得婉折,結得客氣。正文則針鋒相對,毫不留情。首先答覆對方的指摘,有關是非評價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則予以振振有詞的反駁;有關事實的(天下怨謗),則表示早已料及,並引證對方必須尊重的古典,來說明這種事實不足構成支持對方指責的理由。答辯的文章,經過在自我辯護以後,更須提出反擊,以顯示自己的實力,壯的聲勢。本文的反擊,雖講事實,但極嚴刻。通篇文字,非常剛勁凝鍊。
就議論文言,本文的答辯,並不切實針對對方指責所持的理由加以討論,只是申述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主張,來直接否定這些指責。這種辦法,可以逃避弱點,同時也使辯論永遠不得結論。
查閱次數:57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王安石

王安石,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北宋神宗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國公,世稱王荆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進士,初任淮南判官簽書,歷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點及參知政事。先後兩度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執掌朝政期間,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因政策時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對,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謚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論古文、詩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說理古文,深於經術,議論透闢,得力於先秦諸子。他的詩歌,取法韓愈,下開江西詩派之風氣。宋紹興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補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詩注》五十卷《目錄》三卷附《年譜》一卷傳世,另著有《周官新義》及《唐百家詩選》。

查閱次數:5370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甚受輿論指責,司馬光先已因反對青苗募役等法,使安石不快,調判西京(洛陽)御史臺,這時又寫了一封數千言的長信來規勸安石,批評新法不對,又批評安石厭惡反對意見的毛病,說:「人之議論與我合則善之,不合則惡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進?諂諛之士何由遠?方正日疏,諂諛日親,而望萬事之得宜,令名之施四遠,難矣。」最後更勸安石改過遷善。安石於是寫了這封回信,表示變法的決心;二人從此不和。

本文題目「諫議」,是對司馬光當時官職的稱呼。司馬光,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寶元進士,神宗時因反對安石變法貶官。哲宗立,為宰相,廢除一切擾民的新法。死贈溫國公,謚文正;世稱「涑水先生」,又稱「司馬溫公」。著有《資治通鑑》《獨樂園集》等。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