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北宋神宗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國公,世稱王荆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進士,初任淮南判官簽書,歷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點及參知政事。先後兩度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執掌朝政期間,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因政策時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對,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謚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論古文、詩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說理古文,深於經術,議論透闢,得力於先秦諸子。他的詩歌,取法韓愈,下開江西詩派之風氣。宋紹興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補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詩注》五十卷《目錄》三卷附《年譜》一卷傳世,另著有《周官新義》及《唐百家詩選》。王安石變法,甚受輿論指責,司馬光先已因反對青苗募役等法,使安石不快,調判西京(洛陽)御史臺,這時又寫了一封數千言的長信來規勸安石,批評新法不對,又批評安石厭惡反對意見的毛病,說:「人之議論與我合則善之,不合則惡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進?諂諛之士何由遠?方正日疏,諂諛日親,而望萬事之得宜,令名之施四遠,難矣。」最後更勸安石改過遷善。安石於是寫了這封回信,表示變法的決心;二人從此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