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水經》1云:「彭蠡2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3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4,水石相搏5,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6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水經》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酈道元注《水經》,以為「山下對着深潭,微風吹動水波,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像大鐘一樣。」這種說法,一般人常常懷疑。假如現在我們把鐘和磬放在水裏,儘管遇着大風浪,也不能使它響起來,何況不能發聲的石頭呢?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至唐李渤7,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8之,南聲函胡9,北音清越10枹止響騰11餘韻徐歇12;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13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去訪它的遺迹,在潭上面找到一對石頭,敲着去聽,南邊的石頭發音模糊不清,北邊的石頭發音清晰高亢,自己以為找到鐘山命名的證據了。可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石頭能夠鏗鏗地發聲的,到處都是啊,偏偏把這裏的叫做鐘,這是甚麼道理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元豐七年14六月丁丑15,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16,而長子17,將赴饒之德興尉18,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19;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邁正要往饒州德興縣去作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得以看到叫做石鐘的山。廟裏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頭,從亂石中選出一兩個,用斧頭去敲它,發出硿硿的聲音,我自然笑着不相信。到那天晚上,月色很明,獨自和邁兒到陡峭的斷巖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20;而山上棲21聞人聲,亦驚起,磔磔22雲霄間;又有若老人23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24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25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26,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27而為此也。
千尺高的大石頭側立着,好像猛獸奇鬼一樣,黑厭厭地要來抓人;同時山上棲息的鶻鳥聽着人聲,也驚飛起來,在天上喳喳地叫;又有好像老人在山谷裏咳嗽和發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在叫呀。」我的心怦怦地跳,正想回去,這時水面上發出很大的聲音來,噌噌吰吰地像鐘鼓響個不停。船夫們駭極了。慢慢地研究,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縫隙,不知道有多深。小波浪灌進去,搖動激盪才發出這種聲音來。
舟迴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舟迴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28,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29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30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鐘31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船回到兩山中間,快進港口的地方,有大石頭正對着中央急流,上面大約能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孔穴又多,跟風和水一吞一吐,發出坎坎鏜鏜的聲音,和前面噌噌吰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像音樂奏起來一樣。於是我笑着對邁兒說:「你知道嗎?這噌噌吰吰的聲音,正像周景王的無射鐘呀;坎坎鏜鏜的聲音,正像魏獻子的歌鐘呀;古時的人真沒有欺騙我。」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32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33,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34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凡事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聞,而憑自己的私意武斷它的有或無,那可以嗎?酈道元見到聽到的,大概和我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細。士大夫們總不肯在夜間把小船泊在懸巖下面,所以不能知道。漁人和水手儘管知道,卻不能用文章表達出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的原因啊。而一般淺陋的人,卻用斧頭敲打着去找,自以為發現了真象。我因此記下來,實在是慨歎酈道元記載太簡略,同時笑李渤見識太淺陋啊。

導賞

本文敘石鐘山之得名,從古以來人人的說法不同,經過作者親歷其境,無意中纔發現了真象,也證實了《水經注》的記載不誤,暗寓一般人論人論事,總不肯虛心探討,實地考察,因而誤了許多事,也曲解了許多人。
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敘《水經注》所述石鐘山得名之由來,不為人所信,而李渤之說,更不為作者所信,為第三段伏線。第二段敘自身經歷,石鐘山實由水石相激,有聲如鐘鼓而得名,證明《水經注》之說,確有根據。第三段先推開一層,泛論凡事必經耳聞目見,然後可下確切之判斷;再收回本題,說明《水經注》所以為人誤解之原因;末兩句雙收首段兩說,用筆尤為周密。而世人對人對事,不考其實,輕下判斷之意,暗含在內。
查閱次數:191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蘇軾

蘇軾,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初任福昌主簿,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涉作詩諷刺朝政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禮部尚書,其後屢遭貶謫,終任朝奉官。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時,關心百姓疾苦,有治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豐富,散文、詩、詞、書畫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縱橫揮灑,其詩奔放豪邁,清新暢達,富於理趣,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突破了唐五代詞綺艷柔靡的傳統,開創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吳興茅維刊本《東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叢刊》據南宋刊本影《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傳世。

查閱次數:1673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縣境,位鄱陽湖東岸。山有二:一在縣治南,曰上鐘山,一在縣治北,曰下鐘山,各距縣一里,皆高五六百尺,周十里許。其勢相向,土人稱為雙鐘。《水經注》以為「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則以為「上鐘巖與下鐘巖皆有洞,形如覆鐘,乃知鐘山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而東坡此記,證以親身見聞,則認為《水經注》之說不誤。大約鐘山得名,殆兼形與聲而來。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