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1惠子2游于濠梁3之上。庄子曰:「鯈鱼4出游从容56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7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一起出游,到了濠水的桥梁之上。庄子说:「这些鯈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惠子曰:「我非子,8不知子矣;子9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10矣!」庄子曰:「请11其本。子曰『12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当然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就完全可以肯定了。」庄子说:「还是请回到原本吧,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就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导赏

《庄子・秋水》最后一章的「知鱼之乐」有一场小小的辩论,对手是庄子和惠子。据记载他俩是好朋友,但思想学说却不相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段对话很有趣,就像两个小孩在斗嘴。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一座桥上游玩时,争论「鱼的快乐」问题。他们的对答都很浅白,较难明白的是庄子最后的回答,故事至此也戛然而止。很多分析就说这显示了庄子的智能,最后巧妙地驳倒以逻辑分析著名的惠施。其实如果从语言的意义上仔细看,庄子最后并没有在论辩上赢惠施,他的答案甚至有点「无赖」。如果为了硬要把庄子说成是论辩胜利者,搬来一大堆术语像「偷换概念」等的解释,其实是颇为牵强的。这样的分析忽略了庄子的思想,如果在词句上分析庄子如何辩赢惠施,正违反了庄子的精神。
庄子和惠子既代表不同的学派,就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他们是用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去看「鱼之乐」的问题。庄子是以感性,或可说是艺术的角度去看;而惠子是以理性,或可说是逻辑分析的角度去看。庄子赏游鱼,原本是一种美学上的观赏,以移情同感的态度去感受鱼的快乐,而惠子则以循名责实的态度要做逻辑分析。两人对事物的看法根本完全不同。因此庄子在响应了惠子一句后,看到他越来越认真地从逻辑分析跟自己纠缠下去,就用「请循其本」来制止他,并用一句看似无赖的「我知之濠上也」来响应,结束这次辩论。假如要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可能就是「惠子为之气结,不再说话」之类了。
庄子一向反对名家这种在语义上的分析论辩,而着重实际感受。他经常努力地打破语言的限制,所以在他的书中常有奇怪甚或不可理喻的对话。《庄子‧天下》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认为天下人处于沉迷混浊之世,不明大道,无法用严肃端庄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只能因应情境任意发挥,或引用先哲的言论,或借助外界的故事来阐明大道;甚至利用谬悠荒唐的说话,打破一般世俗人的思想桎梏。道家常标榜「意在言外」,甚至「不落言筌」,我们解读庄子就不应只在语句上纠缠,而要领悟语言以外的深意。

查阅次数:6534
資料來源:
朗读:甘玉贞(粤)、程广寛(普)
|
注释、译文:甘玉贞
|
导赏:甘玉贞(文)、甘玉贞(粤)丶程广宽(普)

作者/出处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 生于周烈王七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 )。 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山东曹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人。 庄子曾任蒙漆园吏。 楚威王曾以厚币请他为相,不就。 从此隐居著述。 他主张齐万物、一死生、绝圣弃智、养生尽年之道。 《庄子》一书,今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七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机趣横生。 又擅用寓言和譬喻,引出玄妙的哲理,对后世文学语言及思想皆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为道家哲学的宗师。 注本今有晋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和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查阅次数:4101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本篇選自《莊子》「外篇」的《秋水》,篇名來自文中首兩個字。《秋水》全文很長,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伯(河神)和北海若(海神)的對話,第二部分包含六個各自獨立的故事。這裏節選的是篇中最後一個故事,寫莊子和惠子(惠施)有關「魚之樂」的一場辯論。

莊子是宋國蒙人。有說他的先祖是楚國貴族,因政變避禍遷到宋國。據記載他只做過地方的漆園吏,並一直拒絕統治者的徵聘,寧願過着隱居的生活。惠施也是宋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與莊子是好友,但思想主張不同,在《莊子》一書中常出現他們對話辯論的場面。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