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姓莊,名周。生於周烈王七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山東曹縣,一說今河南商丘)人。莊子曾任蒙漆園吏。楚威王曾以厚幣請他為相,不就。從此隱居著述。他主張齊萬物、一死生、絕聖棄智、養生盡年之道。 《莊子》一書,今存三十三篇,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七篇為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出自門人及後學之手。莊子為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機趣橫生。又擅用寓言和譬喻,引出玄妙的哲理,對後世文學語言及思想皆有深遠的影響。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為道家哲學的宗師。注本今有晉郭象《莊子注》、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和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本篇選自《莊子》「外篇」的《秋水》,篇名來自文中首兩個字。《秋水》全文很長,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伯(河神)和北海若(海神)的對話,第二部分包含六個各自獨立的故事。這裏節選的是篇中最後一個故事,寫莊子和惠子(惠施)有關「魚之樂」的一場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