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某雖少服父兄師友之訓,不敢自棄,而頑鈍疏拙,學不加進。每懷愧惕,恐卒負其初心,方將求鍼砭鐫磨於四方師友,冀獲開發,以免罪戾。此來得從郡侯秘書至白鹿洞堂,群賢畢集,瞻覩盛觀,竊自慶幸。某雖少服父兄師友之訓,不敢自棄,而頑鈍疏拙1,學不加進。每懷愧惕2,恐卒負其初心3,方將求鍼砭鐫磨4於四方師友,冀獲開發5,以免罪6此來得從郡侯秘書7至白鹿洞堂,群賢畢集,瞻覩盛觀,竊自慶幸。
我雖然從小受着父兄師友的訓勉,不敢自暴自棄,可是因為愚笨懶惰,學問沒有甚麼進步。所以常常感到慚愧驚惶,恐怕後來有負初志,正在想求各地的師友,給我以箴規和磨鍊,期望得到啟發,免去一些過失。近來能夠隨着郡侯祕書來到白鹿洞堂觀光,有這麼多的賢德之士聚會在一起,見到這樣盛大的場面,實在使我感到慶幸。
秘書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講席,以吐所聞。顧惟庸虛,何敢當此?辭避再三,不得所請,取《論語》中一章,陳平日之所感,以應嘉命;亦幸有以教之!秘書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講席,以吐所聞。顧惟庸虛8,何敢當此?辭避再三,不得所請,取《論語》中一章,陳平日之所感,以應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祕書先生和教授先生,不以為我愚蠢,竟然要我走上講台,把所聽到的來談談。不過像我這樣平凡空虛,怎敢擔當這個責任呢?再三推辭,沒有推辭得下,只有就《論語》中的一章,談談我自己平日的心得,以報答各位的盛意;還希望各位加以指教!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學者於此,當辨其志。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9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10。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11,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學者於此,當辨其志12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章書用義利這兩個字來分別君子和小人,主題清楚明白。但是讀書如果不自己深切地觀察反省,也恐怕得不到甚麼益處。我平日讀這章書,不能說沒有一些感想。我以為學者在這義利之間,應該辨別清楚自己的志向。
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一個人所熟悉的,是由於他的習染,所習染的是由於他所立的志向。志向在義理,那麼所習染的也必然在義理;所習染的在義理,這就是「喻於義」了。志向在功利,那麼所習染的也必然在功利;所習染的在功利,這就是「喻於利」了。所以學者的志向,不可以不分辨清楚。
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沒於此而不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鄉,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科舉13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14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15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沒16於此而不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17,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
用科舉取錄人才,已經很久了,名學者和大官員,都從這裏產生。現在的讀書人,確也不能不這樣做。不過試場的得失,單看他的技術和主考官的愛憎如何就完了;並不是分別君子和小人的地方。然而現在世上卻崇尚這個,使得人們陷溺在這面,不能自己拔出腳來。那麼成天所從事的,雖說是讀聖賢書,可是考驗一下他們心志的趨向,就有和聖賢背道而馳的地方了。
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於任使之者哉?從事其間,更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欲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18,以無負於任使之者哉?從事其間,更歷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欲之習,19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20
推論到上層那人,就又只是計較着官位的高低,薪俸的多少,哪能把全副心力用在國計民生上,不致辜負任命他們的人呢?埋頭在讀聖賢書,經過這樣久的時間,聽講和温習都這樣熟,怎會還有不明的地方?只是恐怕心志的趨向不在義理這方面罷了。如果真能深刻的為本身着想,就不可使自己歸向小人的境地,對於利欲的習染,要痛心疾首地警愓戒懼;專心致志到義理上去,天天自己勉勵,多多求取學問,仔細研究問題,謹慎考慮真偽,明白分辨是非,然後認真按照實踐。
由是而進於場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必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由是而進於場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21,勤其事,必乎國,心乎民22,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有了這樣的修養而進試場,寫出來的文章必定都是說的平日所學,和心裏蘊藏的意思,而不違反聖人;有這樣的修養而去做官,必定都能夠重視職守,勤謹做事,一心為國為民,而不替自己個人打算,這樣,還能不說是君子嗎?
祕書先生起廢以新斯堂,其意篤矣。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願與諸君勉之,以毋負其志!祕書先生起廢以新斯堂,其意篤矣。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23;願與諸君勉之,以毋負其志!
祕書先生就原來的書院舊址,建了這座新堂,他的用意實在太好了。凡到這裏來的,一定不會有不同的志向;我願意和諸君一同勉勵,不要辜負了他的意思。

導賞

本篇主題在闡明作者對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兩句話的認識和理解。他主張求學時就應該把志於義和志於利的目的辨別清楚,讀聖賢書,是要明白義理,身體力行的;但不辨明方向,就容易走入歧途,成了小人之流。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結果雖然也讀聖賢書,卻不能明白義理,恰恰和聖賢的道理相違,而施之於行事,也就只斤斤於個人的得失,把國計民生丟在腦後了。這是有關道德教育、人格修養的主要知識,對於讀書人很有幫助,所以縱然在學問上和作者意見不同的朱熹,也很許這篇講稿。
全篇共分四段:首段是普通演說者的開場白,客套一番。第二段說出所要講的題目,用「辨志」二字加以解說。第三段推演到社會上去,批評當時科舉考試制度的不合理,考生要迎合主考官的心理;士人得了官位,又只為自己利益打算,全不盡心力於國家人民,這都是未能辨志所招致的後果。最後指出讀書人應有的修養,是專志於義,並且排除利欲,專心於求真正學問工作: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然後無論做甚麼事,就可以達到做一個君子的條件了。末段以勉勵的話作結。
查閱次數:4149
資料來源:
朗讀:馮倩雯(粵)、林珂宇(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馮倩雯(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陸九淵

陸九淵(公元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靜,宋金谿(今江西金谿縣)人;孝宗(趙眘)乾道進士,住在貴溪(今江西貴溪縣東)的象山講學,學生很多。他自稱象山翁,學者都稱他象山先生。他的治學方法主張「尊德性」,和朱熹的主張「道問學」不同。曾和朱熹會講於江西鉛山縣的鵝湖,論辯多所不合。光宗(趙惇)時,曾經做過「知荊門軍」,政續很好。光宗紹熙三年卒,年五十四,謚號「文安」,著有《象山集》。

查閱次數:1862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白鹿洞書院,在今江西星子縣北廬山五老峰下。唐代時,有李涉、李渤兩兄弟來這裏讀書,養了一隻白鹿作伴,因此有「白鹿洞」這名稱。南唐時曾在這裏建立學校,宋初改名「書院」,後來又被廢除。因此有「白鹿洞」這名稱。南唐時曾在這建立學校,宋初改名「書院」,後來又被廢除。直至朱熹做了「知南康軍」時,才重加修建,召集生徒在這裏講學,於是「白鹿洞書院」的名稱又再顯著。孝宗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作者應朱熹之請,到白鹿洞書院講學,講述「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這篇文章,就是當時的講槁,所以稱為講義。朱熹曾為這篇文章作了「跋」,說他的言辭懇切,語語中肯明白,而且切中學者的弊病云。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